中国新能源车市新格局:“蔚小理”到“ANT”

大众侃车
关注

作者 汪 晶

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给人最大的印象一边是“积压”了许久的新车大放送,一边是在眼花缭乱的新车之中,新能源汽车占据了半壁江山,作为车市风向标的车展,已经牢牢坐实新能源大趋势越来越稳健的步伐。在车展之外,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2018-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达到111.18万辆,同比增长10.1%,2021年1-2月累计零售25.24万辆,同比增长368.1%,恢复性增长势头强劲。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在限购省市销量占比逐年下降,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逐步下沉,“质变”在加速。

整体向好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在增量窗口中依然有着巨大的机会,渐进的变局中,谁会笑到最后成为了最大的悬念。在谈论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将其与智能手机的发展类比,从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这14年里,iPhone始终占据行业领先位置,而陪跑的品牌换了一批又一批,直到今天饱和的局面。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谁又将会成为C位玩家,而谁又会成为陪跑选手?

2021年之前,特斯拉和蔚来、小鹏、理想,以“一大带三小”的新势力格局抢尽风头,但从今年上海车展上来看,传统车企加速电气化布局并纷纷通过推出新能源品牌或全新车型,更进一步投身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如果说迅速成长的新势力品牌代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初期的风向标,那么传统车企巨轮调头,也将会重新定义国内纯电动市场的格局划分,新势力之间、新势力和传统品牌以及传统品牌之间的混战正式拉开序幕,这将会孕育出全新的格局,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蔚来、小鹏、理想组成的“蔚小理”组合将会切换到“ANT”新时代。

从“蔚小理”到“ANT”

“ANT”代表了AION(广汽埃安)、NIO(蔚来)和TESLA(特斯拉),这三家分别代表了自主传统品牌、自主新势力品牌和行业头部品牌。中国新能源车市下半场将形成以这三家为代表的头部力量,但,为什么是”ANT“?

从新能源品牌最受关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作为行业头牌,特斯拉用全新的智能汽车形态,不仅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还在城墙高筑的汽车行业开辟了新能源汽车的进化赛道。在技术层面,特斯拉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深化布局,比如为业内称道的无人驾驶技术,其L3级自动驾驶已经非常成熟;还比如作为纯电汽车最重要的三电技术上,特斯拉的电池管理技术也在业内领先,和松下共同研发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轻松达到260Wh/Kg,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限是300Wh/Kg。通过OTA推送还正真做到了通过软件手段提升续航里程,在充电方面,特斯拉的240kW的超级快充已经普及。

作为特斯拉在中国最好的学生,蔚来在技术层面上面对自主新势力品牌也有很大的优势,比如最新的150 kWh的固态电池包技术,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创新,蔚来全系车型将来搭载150kWh电池包可获得超长的NEDC续航。蔚来的换电技术也在行业内独一无二,最新的二代换电站的效率比一代换电站提高了一个量级。此次公布的二代换电站,电池数量最多可达13块,每天的服务能力最高可达到312次,提升超过3倍,大大提升换电站销量。

广汽埃安是广汽集团孕育的新能源品牌,从成立之初就明确重视科技的研发,是行业内屈指可数的在EV、ICV领域同步发力且领先的车企。不仅在国内最早开始电动化技术研究应用,更是首个提出平台化的新能源品牌,其纯电专属平台GEP2.0,目前已领先行业整整两代。除此之外,埃安近一年在EV领域可谓声名鹊起,尤其是可实现三元锂整包针刺不起火的弹匣电池、8分钟充满80%的超级快充电池、续航可达1000公里并量产搭载在即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种种成果,让这个造车企业赢得了“电池专家”的称号。

在ICV(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特斯拉一直是引领者的角色,然而从埃安的动作及成绩看来,似乎隐藏着赶超特斯拉的野心。它在2020年就抢先交付了全球首批L3级自动驾驶车辆和全球首款5G车,上个月还发布了ADiGO 4.0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其中G-OS系统,是由广汽和科大讯飞联合创立的科技公司——星河智联所研发的。

见微知著,广汽埃安在EV+ICV领域的创新及突破,都是基于其强悍自研实力,这种在自主品牌中数一数二的实力让埃安树立起牢固的壁垒。对比国内品牌,无论是新势力里仍然依靠代工的蔚来,还是甚至连EV车型都没有的理想,亦或是电池外购的小鹏,埃安可谓拥有让它们望尘莫及的底牌。

在产品层面,销量就是最硬核的证明,销量表现优异的车企完全可以代表行业头部力量,特斯拉全球累计销量已超过100万辆,蔚来是第一个达成10万量产车的新势力,广汽埃安则成为了最快达成10万辆产销的自主新能源车企,去年,广汽埃安 AION S以4.56万辆的销量,排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第四,毫无疑问是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

技术最终以产品呈现,而销量也是产品最好的证明,从技术和产品这个维度上看,“ANT“具备了形成新局面的实力。当然,在产品和技术外,一个行业的头部品牌必然也是产业链的硬核玩家,就像传统汽车巨头中都具备自研自产发动机的能力,即便是常拿来类比的智能手机行业,苹果和三星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掌控产业链,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牢牢掌握产业链话语权,在这方面,”ANT“中又有哪些优势?

制造能力与产业链把控才能掌握行业话语权

以仅用一年建成并实现投产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为例,在超级工厂内的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高度智能运作,包括物料系统、生产运营系统、企业ERP系统等全部由特斯拉自行研发。据特斯拉2020全年财报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已达每年250,000 辆,并计划增加至每年450,000 辆。

蔚来虽然采用了代工模式,但配件的供应商是蔚来汽车指定,在核心零部件上,三电核心零部件独立制造。在蔚来南京先进制造技术中心,除了EDS电驱动系统和ESS储能系统两大生产线以外,蔚来还在这里搭建了全铝整车试制产线。

而广汽埃安在智造层面的优势也很明显。出身传统车企,意味着它有丰富造车经验、完善的采购保障、值得信赖的品质及工艺。和蔚小理明显区别在于,埃安拥有自己的全国首个新能源纯电专属工厂,同时沿袭于丰田、本田精益生产模式下打造了独特的埃安生产方式,将品控把握在自己手中。埃安工厂目前已下线10万台新能源汽车,产能也即将扩充至20万辆/年。在研发智造领域,埃安应位于自主品牌中绝对领先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行业首个提出平台化的车企,广汽埃安依靠GEP2.0纯电专属平台带来的过硬品质和“三电”核心技术,目前已创造出自主品牌向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蔚来、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合资品牌反向技术输出的记录。对合资品牌的技术“反向输出”,也是埃安研发智造实力得到认可的证明。

广汽埃安出身传统汽车厂商,基础雄厚,并且近年来加速产业链整合步伐,通过与华为、地平线、科大讯飞、百度、腾讯等知名企业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加强产业链体系建设,打造了埃安专属的“科技朋友圈”。其在产业链方面的布局及用意,即使在ANT当中也属独树一帜。

新营销、新服务助力构建“新头部”

新能源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制造,还有全新的营销思维和服务模式。

在这其中,蔚来最强的用户运营无疑是当下最受认可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网络社区的打造还是线下牛屋的建设、换电站的铺设,让用户无惧电池衰减,都增加了用户的黏度。特斯拉的背后拥有“科技“营销, Space X的光环映射到Tesla上,更让消费者认为特斯拉是一个勇于探索未来、开创未来的公司,上天入地全球独一份,特斯拉的直销模式开创了新模式(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和服务),使用户与汽车品牌之间短暂的售卖关系,延伸为覆盖购车到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双向持久沟通。

从“埃安合伙人”计划到25hours体验中心+线上APP再到“商超店+车城店”新模式来看,广汽埃安在新零售、新营销方面突飞猛进,有了诸多的创新及突破。通过不断完善“一键尊享”的甜派服务三电质保、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终身免费等用车无忧体验,打造了拥有广汽埃安专属标签的营销服务新生态,因而提升了技术的有效性,在这个时代和用户做朋友,才能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销量表现也证明了深耕技术+新思维服务这一套组合拳的成功。

拥有国资背景和技术可以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但是有着国资也意味着动作不够灵活,在这方面,广汽埃安却完全不像国企,反而展现出极佳的创新活力。比如独立后的埃安却摆脱了传统车企的思维固化,对新的市场需求的洞察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调研,从其对全新上市车型AION Y的营销动作可见,埃安持续刷新着“先进、好玩、新潮、高品质”的品牌形象。在组织结构上,广汽内部正在研究进行全新的销售公司、能源公司等体制改革,不断保持创新活力。正因为出身于国企,又不像国企,埃安兼具传统车企的雄厚技术实力、造车新势力的新思维营销能力,还有互联网时代智能科技的实力的三重属性。

未来如果混改完成,埃安身份将相比如今更为独立,我们到时可能看到埃安将拥有独立的品牌LOGO并进行独立IPO,很有可能成为新能源市场上的一只超级独角兽。

侃车说

“老兵不死,只是换上了新装,在某个没人注意的地方绝地反击”,新能源汽车发展,不仅给了新势力崛起的机会,对于传统品牌来说也是全新的机会,那些一度被认为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传统国有车企,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用前瞻视野和新思维积极拥抱变化,又走在了汽车时代变革的前沿。

从“蔚小理”到“ANT“不仅是新能源市场的变革,也是整个汽车市场的大变局,厂商之间的斗法,也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当然,更好地服务用户应该成为所有厂商前进的目标, “蔚小理”的时代还没有结束,但埃安为代表的“ANT”时代已经开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