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让人充满期待的前景,政策的刺激和利益的诱惑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资本涌入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一些企业更是通过采取在当地投资建立企业的做法,抢先布局地方充电基础设施市场。笔者调查发现,当初高调宣布如何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当地充电设施建设的几乎所有企业,其投资并没有落实,项目也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在笔者看来,这些企业的行为只不过是为股民和股东打兴奋剂而已。
政策利好,钱景诱人。后来者蜂拥而至。浮躁的人们几乎忘记了那些先烈。
——“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BetterPlace’吗?”
这家以色列的公司当初和特斯拉一样齐名,以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及服务闻名于世。BetterPlace在全世界大力兴建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最后在烧掉了8.5亿美元之后悲伤地关门。
有人说,BetterPlace之死是因为其模式和相关标准滞后;也有人认为BetterPlace死于对电动汽车发展过于乐观的估计以及过高的企盼。
2013年5月26日,在运营了6年之后BetterPlace宣布破产。当年6月份,笔者在北京与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位负责人聊到这个话题,“BetterPlace死于自己的贪心!”这位负责人直言不讳:“它什么都想做。”
贪心——把自己做死了。这是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BetterPlace的中文名称是:好地方。现在它去了一个好地方,解脱了。
当前,中国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是“举国而动”。未来5年,电动汽车的发展会相对提速,只不过整体仍然缓慢。这一点,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可以看出。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大潮已经成形。只不过,大浪淘沙,谁会被拍在沙滩上?现在还不好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过于高估形势和自己实力的企业,以及投资(机)者们,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