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晚上的无人汽车是否还记忆犹新?

车联新生态
关注

每年春节,除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央视春晚对很多家庭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顿大餐。春晚节目固然精彩纷呈,不过,百余辆无人车的亮相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8春晚上的无人汽车是否还记忆犹新?

在2018年央视春晚广州珠海分会场上,百余辆车跑上港珠澳大桥,在无人驾驶模式下完成“8”字交叉跑的高难度动作。

如果说十年前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政府采取的市场跟随者战略的话,近期发布的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则是市场领导者战略。毫无疑问,此举目标是颠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引领中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夺取主导权。

2018春晚上的无人汽车是否还记忆犹新?

中国汽车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产业主导权,并且在智能汽车领域获得成功,理由如下:

1、中国具备强大制度优势。

强有力的领导政府,使得国家能够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协同推进方面更有力、更高效。

2、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中国的汽车产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是后面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四个国家之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智能汽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拥有汽车产业链优势。

截止2017年,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汽车制造链条,最强大的制造能力,丰富的人才供给。长三角的某个县,在一个县域之内,几乎就可以组装出一台完整的汽车。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4、中国拥有跨产业协同优势。

中国除了有强大的汽车制造业之外,还在网络通信、互联网、信息通信等领域涌现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已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为智能汽车发展积蓄了重要力量。

5、中国拥有基础条件优势

宽带网络和高速公路网快速发展、规模位居世界首位,5G 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领先优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面向全国提供高精度时空服务,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汽车领域广泛应用,这些为智能汽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8春晚上的无人汽车是否还记忆犹新?

绿驰汽车开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五模式”

绿驰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势力,依托自身强大的分销产业链,利用已掌握的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核心三电技术以及拥有的共享出行业务,通过智能汽车提供智能服务构建完整的智能移动生活共享生态圈。

在品牌层面,绿驰汽车在2018年至2022年将推出两大品牌:即国内领先的自主中高端车型绿驰汽车品牌和后期推出的国际知名品牌。在产品层面,绿驰汽车将通过CC-Platform (城市车平台)、M-Platform (主流平台)、S-Platform (超级平台)三大平台全力进军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品质智造覆盖从高性价比到高端的全系列产品,其中SUV产品将于2019年年中正式投放市场,这个速度在新能源车企中不可谓不快。

2018春晚上的无人汽车是否还记忆犹新?

在新能源汽车核心的三电领域,绿驰汽车将与核心供应商共享资源,实现整车电控从软硬件标准化-硬件平台化-功能集成化的发展路线逐步开发,以更高标准的电驱动系统和轻量化、PACK能量密度高的电池系统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智能网联是智能汽车的突破口已经取得普遍认知,绿驰汽车将从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AI三个方面实现智能网联的升级,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提供坚实的产品支持。此外,以意大利都灵工程中心为基础,英国考文垂和美国硅谷为辅助形成的全球创新中心,将为拥有“高雅的力量”品牌本质的绿驰汽车站在创新与科技的最高点,成为智能移动生活运营商提供了技术支撑点。

源于纯意大利设计的“天王星”轿跑

以八大行星谱系命名的绿驰汽车轿跑系列,第一款对外发布的是“天王星”轿跑车型。天王星取自希腊神话的天神乌拉诺斯,它象征希望与未来,并代表天空,进取、时尚、创新的天王星轿跑车型拥有图腾猎豹的敏捷、锐利、力量。从外观上看,略有进攻性的犀利外观给我们带来更佳整体简约的享受。整个内饰设计灵感来自于太空飞船的驾驶舱,让这款轿跑更充斥满满的科技感与未来感。

2018春晚上的无人汽车是否还记忆犹新?

完美链合打造智能移动生活共享生态圈

绿驰汽车创领的不仅仅是生产新能源汽车,而是致力于打造“人?车?生活”美好的汽车新生态。在构建的智能移动生活共享生态圈中,遵循智慧工厂、共享制造、合作定制的智能制造规划,以意大利都灵工程中心为基础,英国考文垂和美国硅谷为辅助的全球创新中心,同时在国内建立了以上海研发总部为核心,北京、深圳、成都、无锡协同的工程中心以及全球四大制造基地制造,以创造为主,制造为辅,同时经过严苛的质量把控及立体化的物流来实现智能汽车的制造。通过多种线下渠道模式结合线上购车渠道进行智能分销,将结合分时租赁、拼车、顺风车等共享出行模式,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用车服务为用户创造智能的社交生活,最终为用户带来更美好的智能移动生活。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