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当保时捷第一次宣布购买大众汽车20%表决权的计划时,它是大众汽车一位友好的投资者。
保时捷表面上保持平静,私底下却继续增持。最终情况出现了恶化。
保时捷试图通过使用大众汽车自己的现金储备提供资金支持,融资收购大众汽车。但因担心裁员,工会组织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否决了这项计划。
来自双方公司的主要股东于2009年达成了一项协议:保时捷仍是大众汽车集团的最大股东。但代价是,解雇保时捷当时的CEO温德林·魏德钦和财务负责人。
由此看来,戴姆勒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保时捷与大众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也成为汽车历史上的精彩一笔。但戴姆勒目前承认备用计划,担心李书福心怀叵测,是不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味?
背后真相
数据显示,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营业额约2700亿人民币,全年汽车累计销量达124.7万辆,同比增长63%,成为同行艳羡的企业。虽然没有戴姆勒-奔驰那样的规模,但吉利作为中国汽车业崛起的代表,早就已经引起了世界汽车巨头的关注。
虽然理念与利益可能存在很多共同点,例如:双方都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并转型出行服务。为实现“蓝色吉利行动”计划目标,即到2020年,吉利90%的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实现由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企转型,吉利需要大幅提升新能源技术。
而对戴姆勒来说,新能源汽车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去年戴姆勒曾发表声明称计划投资100亿欧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在2022年前将发布超过50款新能源车型,至少10款纯电动汽车,几乎涵盖所有产品线。而此前预计完成该计划的时间是2025年。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国市场对戴姆勒来说也至关重要。
所以吉利与戴姆勒的合作,应是各取所需,应是一种双赢。可戴姆勒的戒备心理也许太重了,谋求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共同发展、互惠双赢也许才是他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不过,对于戴姆勒-奔驰和德国来说,中国资本的进入,让其纠结并矛盾。汽车工业作为每个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都是各国尽全力保护和捍卫的。
这不管是金融危机美国对“三巨头”的特殊照顾,还是欧债危机和排放门,欧洲各国纷纷想方设法支持本国汽车企业,就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这与德国工业4.0将会在部分领域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所以,一直在汽车产业保持优越感的德国汽车公司,似乎并不想变成下一个沃尔沃。也就不难理解,即便李书福已经作出承诺,但戴姆勒依然“杞人忧天”。
毕竟,这背后也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但吉利、长城等中国汽车已焕然一新,国际化步伐,又岂是轻易能被阻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