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2019年电动汽车补贴退坡三分之一”?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一年之中,每到一些时间点,微信朋友圈就会有人编出一些带套路的话来。

比如:春节长假结束了。他们说:距离下一次过年还有346天;

比如:周一了,他们说:距离周末还有5天……

这些说法,初看给你一个激灵,但仔细一想,呵呵。

这则新闻给我类似感觉:

彭博社7月6日报道说,中国考虑进一步削减电动车补贴。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电动汽车平均购车补贴可能在2018年的基础上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怎么看“2019年电动汽车补贴退坡三分之一”?

补贴一年降三分之一,看得一些人可能也是一个激灵。

但是,用膝盖想一想:

主管部门早就透露2020年之后补贴完全退出。目前的补贴额度,如果接下来两年以平均幅度退出的话,2019年补贴应该退坡多少?

怎么看“2019年电动汽车补贴退坡三分之一”?

必须正好是三分之一。

所以彭博社引用的这个知情人士,说得大抵是不会错的。只不过,一般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界人士,对此早已心知肚明,而这个是英文媒体,读者是外国人,还可以当一个大新闻来写。

如果还有中国新能源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惊诧,那他们属于非一般人士,大概是蒙眼狂奔、掩耳盗铃的那种。

完全退出:2020年初还是2020年底

最早在2014年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就表示,随着我国电动汽车进入完全的市场竞争阶段,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在2020年退出。

此后,主管领导不断复述这个时间点。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大家担心补贴的政策会调整,实际上这个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都堆到2020年底一次性调整,还不如分段的释放这个调整的压力,使大家能够平稳地度过这个退坡的影响。”

显然,2020补贴退出是毫无疑问的。唯一可以细究的是,是2020年初就退出?还是2020年底,也就是2021年无补贴?

应该是2021年。

2018年补贴政策《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说:有关部委将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推广应用规模等因素,提前研究发布2019年和2020年关键技术指标门槛

这表明2019年和2020年很有可能还有补贴。也就是,现有补贴要在两年内退坡殆尽。按苗圩所说的“分段的释放”,明年退三分之一,后年再退三分之一,2021完全退出——应当是明后年补贴政策的大逻辑。

继续补贴已再无合法性

以上是政府的计划,业界能不能再呼吁呼吁,保持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支持力度呢?

我觉得业界已经早耗尽了“人品”,“退坡幅度太大”“行业承受不了”类似表态,在主管部门看来,恐怕就如同内马尔打滚一样,视而不见了。

怎么看“2019年电动汽车补贴退坡三分之一”?

巴西球星内马尔在世界杯上由于假摔,赢得了“跳水冠军”称号

一个还不太远的历史:

2013年-2015年第二阶段推广中,一开始补贴政策确定的2014年和2015年退坡幅度分别为10%和20%。当时主管新能源汽车的副总理连续调研,业界皆称退坡幅度太大。由此,政策做出调整,退坡幅度调整为5%和10%。

结果是,2015年成为“骗补”最为严重的一年。

降本之战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还差多少?还要政策多少支持?

纯技术层面论,做出一款性能(续航里程、速度等)都和燃油车相提并论的电动汽车已经不是问题。车本身的问题还是成本,电池成本是大头。假设需要要达到600公里,百公里耗电15度,需要90度电池,乐观地算每度电池1000元,需要9万元——这就相当于很多燃油车整车价格了。

车本身之外的问题,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充电速度不够快。前者仍然是成本问题,后者确实还有待技术进步——但是需要短时间补电600公里的需求不是主要需求。

所以,明后年确实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后机会——依赖仅剩的一点补贴,加快降低成本,超越补贴退坡速度。

尽管如此,我总体持乐观态度,技术进步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根本动力,而动力电池在过去几年画出了相当漂亮的成本下降曲线。业界预期的2025年电动汽车和燃油车性价比齐平很大概率能实现。2021年开始,部分场景会先实现电动汽车优于燃油车,直到2025年全面打平。

另外,主管部门也明确表态,将会有其他非财政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包括税收、差别出行政策等。

在此背景下,2019年和2020年政策变化,会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胜劣汰,过程会非常惨烈。就不同的玩家而言,由于目前大家做的都还是电动汽车,而不是智能出行终端,我认为燃油车干得很好、同时储备了新能源车型和技术的企业会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而绝大部分新造车势力,可能车还没造出来就出局了。

对于政策,业界唯一合理的诉求是,主管部门表态的“提前研究发布2019年和2020年关键技术指标门槛”,也就是2019年和2020年的政策应当尽快出台。特别是2020年的政策,不要等到2019年底才推出,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留给车企做车型设计、测试、验证。(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