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入股德国加氢站运营商 魏建军新能源“大版图”现雏形

绿方向
关注

导读:此次长城入股H2M,意味着长城汽车开始把新能源布局延伸到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应用领域。

只要谈到双积分,长城汽车这家SUV油耗大户就会被当做典型,2017年它有着超过16万的燃油负积分,要是通过交易的方式购买新能源积分,恐怕得花掉上亿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会如此迅速而全面:入股御捷,拉开新能源合作序幕,解决燃眉之急;长城牵手宝马,火速推进“光束”合资公司快速落地;再推独立品牌“欧拉”,打造主流合资品牌中第一个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经远远超出了“双积分”的“应试”范围,面对着汽车产业由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机遇,魏建军要做的是新能源SUV领导者。

魏建军的新能源“帝国”版图仍然在继续扩张,继WEY P8、光束、欧拉之后,长城汽车将在新能源领域再落重磅一子。

10月24日,在江苏如皋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 2018)上,长城汽车宣布,已与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 MOBILITY(以下简称H2M)签署谅解备忘录,成为继液化空气集团、戴姆勒、林德、OMV、壳牌和道达尔之外的第七个股东。

长城汽车副总裁唐海锋出席发布仪式并表示:未来,长城汽车将与H2M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欧洲、中国和全球的氢能基础设施,共同加速欧洲和中国向氢能交通的过渡。

实际上,魏建军早就加速了氢能源之梦的布局。

2018年3月份,长城汽车成为首家进入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的中国汽车企业,该委员会还包括奥迪、宝马、戴姆勒、通用、本田、现代、丰田等跨国车企。

2018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建成氢能技术中心,全面具备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的测试、试制,以及整车集成与测试能力。

8月31日,长城汽车收购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51%股权,成功控股上海燃料电池,从而具备了为各种应用开发和部署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燃料电池驱动的能力。

长城汽车计划在2020年展示首辆基于专属设计平台打造的FCEV原型车,并且在冬奥会上推出首支FCEV车队。未来,在国内市场以外,长城汽车还将在国际市场推出燃料电池车型。长城汽车还将于2025年计划推出具备成本竞争力、高能源效率的大功率燃料乘用车。

此次与H2M合作,长城汽车投资加氢站技术,正是为推动中国加氢站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也是逐渐实现其氢能源领域布局的闭环。

关于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 MOBILITY

H2 MOBILITY Deutschland GmbH&Co. KG负责为德国的氢能源交通铺设基础,其目标是要在德国范围内建立起包括多达400座加氢站的网络,以推动氢能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H2 MOBILITY负责包括网络规划、建站和加氢站运营等全部运营工作。基于风险最低化、专业知识共享、加快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更好地利用资金等目标,液化空气集团、戴姆勒、林德、OMV,壳牌和道达尔作为股东加入H2 MOBILITY。此外,宝马、本田、现代、丰田、大众以及NOW GmbH(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组织)等企业则作为H2 MOBILITY的咨询合作伙伴单位。

目前德国全境加氢站已达50座以上,其中绝大部分由H2 M建立并运营。

实际上,除德国以外,日本也是氢能的积极推动者,今年3月份,日本11家企业宣布共同创建一家负责燃料电池车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的新公司——“日本加氢站网络公司”,以推动燃料电池车普及。

写在最后:

还记得今年9月1日,第十四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提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下一步将主要聚焦两方面工作:一是车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制氢、储氢、加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二是要对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魏建军新能源帝国的版图雏形基本形成,长城汽车谋求在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纯电动领域(EV)和燃料电池领域(FCEV)三个方向进行全产业链的同步研发。

长城拥有技术领先的Pi4平台,可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实现前驱、后驱及四驱的三种行驶功能,并具备延伸到纯电四驱平台、48V混动平台等架构模式的能力,基于Pi4平台的WEY P8受到市场好评;欧拉旗下纯电动专属ME平台,产品可涵盖A00到A0级轿车、SUV以及商用车,欧拉首款车型iQ上市首月订单量便突破7000台;而首辆基于专属平台的燃料电池车型计划于2020年进行展示,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推出首支燃料电池车队。

此次长城入股H2M,意味着长城汽车开始把新能源布局延伸到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入股H2M,长城汽车可以共享德国加氢站技术参数和实际运行数据,从而扩大长城汽车在国内加氢站网络规划中的话语权。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