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新能源物流车的产业周期和生态体系(一)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产业发展各阶段特征

资料来源:谦鸣新能源物流车研究院

产业成长期的新能源物流车

我国现有的车辆统计口径中,主要按照乘用车和商用车来分类,其中商用车又分为客车和专用车。专用车中的绝大多数是物流车,但物流车并不仅仅是专用车,这主要是因为实际使用中存在大量客厢式货车。物流车是指用于物流运输的运载工具,目前,我国物流车主要有五类:中重卡、轻卡、微卡、轻客类、微面类。其中微面类和轻客类物流车通常不包含在通用的统计数据中,客观上造成了对实际应用情况的扭曲。我们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将微面类和轻客类物流车纳入到统计中,努力反应物流车的实际应用情况。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来看,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现处于成长阶段。

首先,新能源物流车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在近年的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过程中表现突出。到2017年,中国新能源物流车销售量已经达到14.7万台,6年内增长了133倍,规模效益显著增加。近三年2015年增长16倍(需要客观理性分析高补贴推动的“骗补”导致的虚数因素),2016年也增长62%,2017年再次劲增165%。

其次,新能源物流车生产企业已经相当多,2017全年,共有88家新能源轻型卡车和新能源轻客类物流车生产企业。

第三,利润方面,大多数新能源物流车生产企业账面上是盈利的,但受补贴下发时长影响,很多尚未落袋为安。不过随着新进入者的增多和补贴退坡,车企的利润率在下降。

第四,技术日益成熟,纯电驱动已经呈现很明显的主导趋势。其中纯电动技术路线现阶段占主要份额,但增程式技术路线的产品也值得期待,燃料电池技术仍在进一步探索。

第五,市场壁垒提高,新能源物流车消费市场形成了对产品的认知,开始优胜劣汰。随着补贴政策扶优扶强和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状况,门槛日益增高。

第六,产品价格方面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第七,行业标准方面,《纯电动货车技术条件》等标准已经出台。交通运输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酝酿的行业标准也在制定当中。

新能源物流车产业生态体系

新能源物流车产业,在三电供应商、整车厂商、运营平台、充电桩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单位的多方合作下,已经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的是以相互作用的组织和个体为基础的经济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共同发展自身能力和作用,并倾向于按一个或多个中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发展自己,其最大特征是围绕用户生产生活场景的多种产品连接。

新能源物流车生态体系

资料来源:谦鸣新能源物流车研究院

大力促进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应用势在必行,恰逢其时

物流车辆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是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对象。数据表明,占汽车比重不足10%的物流货运车辆,消耗了28%的石油,而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占汽车排放总量的比重却高达57.3%和77.8%。通过推广新能源物流车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势在必行。

物流车市场市场潜力巨大。2017年,公路货运量368亿吨,占货物运输总量的76.8%。2016年末全国拥有营运载货汽车1351.77万辆。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以物流业的重要细分市场快递业为例,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达400.6亿件,我国快递市场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规模的物流运输量为新能源物流用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物流汽车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路权的优势。在大城市中传统燃油货车限号限行,存在外地牌限行,本地牌限号及办理道路运输许可证不易等问题。新能源汽车在路权上因政府扶持,有许多通行优惠政策和拿牌拿证容易,不限行不限号。

其次是成本优势。物流企业效益下滑,降本增效是普遍诉求。燃油是物流企业刚性成本之一,且燃油、维修成本面临涨价风险。新能源汽车使用电力作为动力,成本小,价格稳定。由于纯电动车结构简单,零部件较少,维护保养成本比传统燃油车更低。这些对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帮助巨大。

第三是管控优势。所有新能源电动汽车出厂便配有数据接口,可让企业随时对车辆的行车轨迹进行动态监控,也可以对司机的驾驶行为进行数据储存,有利于物流企业进行路线规划,实时调度,事故预防等。同时可防止车辆丢失,对丢失车辆可进行定位寻找。

第四是适用性优势。在使用中物流车的用途与要求和新能源汽车本身的特征比较符合。一方面物流车的城市属性很强,城区环境对于车辆的环保要求高,新能源汽车环保的特征成为城市不二选择。另一方面,物流车,尤其是城市配物流配送车具有线路固定、单程里程相对不长、使用频度高等特征,而且拥有专用的停车位,便于建设充电基础设施。这些都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较短、需要充电设施等要求非常符合。

因为这些优势,新能源物流车在节能减排与城乡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地位将日趋凸显。可以预期未来新能源物流车将持续快速增长。(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