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了解一下?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贵得多,补贴又快没了,怎么办?一个可能的选项是,推出“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

“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这一措辞的出现,是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八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下称《规划实施方案》)中。

《规划实施方案》是工信部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行业专业力量编制的,为的是落实2017年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把规划转化为计划,把计划转化为行动”。2018年7月,《规划实施方案》通过了验收。

1、油电价差基金的提出

《规划实施方案》分成八项重点工程,其中一项是:“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单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新能源实施方案》),列出几个“重点工作”,其中第二项是“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工作”,其中第一条,是“加大推广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 

举措之一,就是“通过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等各种金融手段,通过使用中的能源差价,快速抵偿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购车价差。”

《新能源实施方案》没有解释和论证“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但在年度计划中提出:

2018年,要“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设立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实现试点示范”。

2019年-2020年,则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推广普及”。

这一基金的提出背景,如《新能源实施方案》所言,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全球领先,但大规模推广仍受限。到目前为止,中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销已经突破300万辆。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使用便利性上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仍然面临多方压力。”

2、油电价差基金的逻辑

《电动汽车观察家》分析,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的基本逻辑是,虽然新能源汽车购置价格高得多,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用电,在电价较为优惠、充电保障运营、又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油电差价的积累,可以在运营成本中省出购置成本中多花的钱,从而最终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

以下是一个简单模型:

假设一辆A级轿车,燃油车售价7万元,电动汽车差价3万元。

油车百公里耗油7升,以7元/升油价计算,百公里费用49元。

电车百公里耗电15度电,以0.5元/度电价计算,百公里费用7.5元。

30000元/(49元/百公里-7.5元/公里)*100公里=72289公里

在其他费用一样、运营效果相同的基础上,在电动汽车运营7万多公里左右时,就能省下近3万元的运营成本,从而填平购买差价。这样,购买电动汽车就更划算了。

当然,这一模式要成立需要的多项前提目前还需要验证。比如,电动汽车的运营效果能否和燃油车一样?目前来看,在很多场景中,电动汽车做不到。

3 、油电价差基金的性质

《新能源实施方案》年度计划中提及,这一基金是和国开行的金融机构合作的金融产品。它不是财税工具,资金来自于银行资金。

另外,作为一项金融工具,它应当会以提前承担购买差价为代价,收取后续运营成本降低的收益分成。这一基金将具有市场化运作的特点,应该会更加有效率。

但是,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参与这一金融产品,无疑具有政策性,如果这一基金推出,拥有政策资源的大型国企,或者有地方政府支持的大型民企,更有机会享受这一基金。

4、油电价差基金的探索

《规划实施方案》2018年7月就通过了验收,但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尚未亮相。方案年度计划中提及的2018年试点示范,也不为业界所知。工信部作为《规划实施方案》的委托起草方,也无官员在公开场合谈及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推广基金。

因此这一基金的未来前景,尚不可知。不过,如果照《规划实施方案》年度计划提出的,2019和2020年“推广普及”的话,这一基金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

此前,已经有地方试图通过“油电差价”来做文章,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曾经提出,积极探索公私合营(PPP)等模式,通过共享油电差价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车辆购买与维护。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发出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整车生产企业承诺保证产品质量、运行里程和建设充电设施的前提下,公交企业减少一次性投资,进行轻资产运营,通过油电差价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降低运营成本。

不过,这一油电差价的商业价值开发并没有多少案例可循,更多的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还是传统的贷款、融资租赁。

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后补贴时代,各方都在寻找接力补贴的推动力。“新能源汽车油电差价基金”也是其中一个选项。不过,商业创新应当源自企业家精神,也就是企业自行发现其中的牟利机会,而不是在政府指导下推出产品并推广。(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