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点上看,广汽蔚来的发展速度在新势力中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凭借广汽一线大厂的产业链和蔚来的互联网思维背书,同时也没有生产资质的烦恼,两家合作的造车路要远比其他对手平坦轻松的多,或许可以实现后来居上。但这个新品牌的发布会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讲的是个嘛?
昨日,广汽蔚来终于公之于众,推出旗下全新品牌“HYCAN合创”。
据网上各大媒体报道,其CEO廖兵在发布上多次提及,“合创”不是创造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是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智联+出行生态平台,融合传统主机厂的整车研发、汽车制造、汽车销售、用户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与造车新势力的智能化、网联化、互联网用户思维及电能服务体系等优点,共同打造一个“车+泛产品”形成的出行生态圈。
其实抛开理念、品牌定位不谈,传统车企+新势力的合作噱头,听起来就足以让人为之一动。但合创偏偏要树立自己的核心是构建出行生态圈,结果在发布会的尾声,却并没给出该平台到底进展到了哪一步,仍是令人熟悉的套路,推出了所谓的首款概念车,并预计年底发布,2020上半年正式交付。
很明显造车不是合创任务列表中排在首位的选项,但为何要忙不迭的利用广汽的制造能力和蔚来的智能网联能力,大规模量产一台时下最炙手可热的SUV,并且还要交付给用户。所谓的打造出行生态系统,不是应该先发布一个共享租车 APP吗?
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看过相关报道后还是忍俊不禁,这场发布会简单来说,就是一大堆施展宏图抱负的品牌理念,引得台下媒体老师匪夷所思,勾起了大家好奇心的同时,将新车推到了台面上。
只不过从产品上看,合创亮相的概念车虽没有确切的命名,实际的完成度已经是一款高度量产化的产品,这一点值得肯定。
据悉,该车系预计量产版车型与概念车实际差距并不大。但目前概念车窗仍被漆黑的贴纸覆盖,内饰并未定妆。而且有关车型的其他参数及细节,广汽蔚来均没有进行发布,目前仅能够得知的是,合创首款车续航里程将超过600km,达到了国内纯电动车市的一线水准,甚至不输Model 3。
此外,合创与蔚来和广汽新能源品牌之间虽然有联系,但定位存在差异,价位上或介于二者之间。另外,在销售渠道方面,合创将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但服务网点方面则会与广汽新能源共享。
而合创首款车将采用广汽新能源第二代纯电专属平台GEP打造,内部代号为A12,此前,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曾透露,A12项目总投资约7.02亿元,其中研发费用4.28亿元。
目前,代号同样为A12的广汽新能源的Aion LX已于今年开幕的上海车展上亮相,计划今年9月上市,这也意味着,合创的首款产品交付时间将较广汽新能源品牌同源产品晚6个月左右,广汽蔚来仍拥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自己的产品,尤其是提升在软件层面的差异化竞争力。
从时间点上看,广汽蔚来无论从品牌的发布还是产品交付时间上,在新造车品牌中均不占优,但按照目前的时间线,以拜腾汽车、天际汽车等品牌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最早也要在今年底前陆续推出并交付品牌首款量产车,合创并没有十分被动。
明面上的官宣就有从技术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端都是现成的体系,再加上广汽新能源这家国内一线大厂坐镇,也不用担心新势力们普遍烦恼的生产资质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或许都有机会可以演绎后来居上。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一家在发布会上中“挂羊头卖狗日肉”的合创品牌,就真的能“合创”共赢了吗?
虽然蔚来为了与广汽成立合资企业显得诚意十足,甚至从股权架构图来看,蔚来方还拿出了10%的股权给到了创始团队用作股权激励,而创始团队的领头人则是由广汽研究院院长助理廖兵出任,可见蔚来在获取广汽信任的同时也要拿出十足的诚意。
但广汽和蔚来的合作模式,与以往我们熟悉的江淮蔚来有着本质的区别。江淮蔚来是合作生产的模式,而前者则是想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这个新品牌,会涉及车辆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后续服务。其实从用户层面而言,这和现在大家熟悉的造车新势力们并无两样。
如此一来,便决定了广汽蔚来极度依赖广汽整车制造与蔚来互联网基因,它必须生存在一个双方长期平衡友好的完美状态下,就像是在夹缝中寻找平衡得以生存,发展完全取决于广汽与蔚来的合作态度是否能维持下去,在传统造车与新势力造车理念的碰撞下是否顺利。
蔚来的野心毋庸置疑,想用互联网基因撬开主机厂的怀抱,借用主机厂的整车制造及产业链优势,打造属于蔚来的汽车品牌帝国,而广汽方面看到的则是蔚来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极致的用户体验带来的口碑成功。毫无疑问,广汽集团通过与蔚来合作,可以提升弥补其在用户体验以及创新性方面的不足,但对于双方来说,“合创”的成败将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毕竟广汽蔚来合创的模式虽然能够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但也难免出现融合困难的问题。正如廖兵坦言,合创的融合也并非一帆风顺。“汽车和互联网由于思维模式不同,深度融合并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短期来看是挑战,但长期也是优势。”
现在的广汽蔚来,凭借背后广汽、蔚来的支持,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实则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好未来的路怎么走,理想宏远,架构很大,烧脑的品牌定义让人摸不清头脑,但终归赶在所有幻想的前面,还是老老实实推出了首款汽车产品。
而未来,究竟是以车为基础,围绕基础,包括出行周边科技、共享或分时租赁等多重涵义在其中。还是打着所谓全新合作模式,构建生态圈的幌子博人眼球,推销卖车,暂时来看还没有答案。
所以对于合创的未来,我们还是先打上一个小小的问号。毕竟,这可能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强强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