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EV新动力
关注

或许是意料之中,没等来博郡首款量产车iV6的交付,反而先等来博郡汽车放弃造车。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日前,博郡汽车创始人黄希鸣的一封公开信的发布,坐实了博郡因为融资遇阻,甚至将向新公司转移资产的传闻。信中黄希鸣也明确到,博郡汽车决定重新定位公司的商业模式,在当前阶段,以公司已形成的成果和产品积极对外合作,争取创造正向现金流。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所谓的重新定位商业模式,其实无非是一种婉转的表达方式。说白了就是博郡汽车要放弃造车,重新另谋出路。的确,造车难度极大,失败风险极高,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头部玩家仍然举步维艰,不是头部玩家的博郡汽车只会难上加难。

只可惜,一开始黄希鸣是想着造好车的,至少看上去是认真的,并非PPT玩家。

博郡汽车于2016年创立,前身为美国先进车辆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公司,是一家做整车开发、技术支持的工程公司。该公司创始人黄希鸣确有真材实料,此前在底特律工作多年,为福特、通用等汽车大厂负责整车底盘平台开发工作,拥有深厚造车经验。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思致通过黄希鸣的资源和口碑先后与多家一线大厂达成过合作,包括福特、通用、一汽、上汽、北汽、吉利、比亚迪等,为他们提供汽车底盘平台开发、车辆性能研发、NVH性能提升及轻量化、ADAS系统研发等服务。

直到博郡成立后,上海思致成为了它的子公司,之前各个层面积累的核心技术也都转化为了博郡的优势。核心成员全部拥有20年以上的汽车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可谓一群老兵出山打天下。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之后的日子里,博郡的野心行业有所共睹,大刀阔斧的找工厂,还在电池、BMS、整车控制以及驱动集成等方面实现了自主研发。在对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的三电、ADAS以及BMS等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并规划一年几台新车的研发规模,号称已经开发了小中大i-SP、i-MP、i-LP三个电动车平台。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基于这三个平台,博郡打造出了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首款产品iV6和旗舰产品iV7,并于去年4月上海车展正式“露面”。其中iV6搭载90kWh电池,续航里程高达600公里,iV7续航里程达700公里,仅从性能数据来看,已经远超许多国产新能源汽车。可见,博郡的确具备硬实力。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而在产品亮相的同时,博郡也与一汽夏利达成合作,收购了一汽夏利的整车相关土地、厂商、设备等资产,还与其在去年11月正式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新能源车型,就此博郡也获得了造车资质,可谓万事俱备。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然而,童话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

众所周知,造车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偏偏2019年,全球汽车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就连宝马和戴姆勒都被接连传出裁员降本的消息,更何况是连车都还没造出来的博郡。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博郡汽车曾一共完成6轮融资。上一次融资要追溯至去年6月,得到了25亿元融资。但讲真,25亿元对于造车来说,真心不算多,李斌曾说过200亿都还只是敲门砖,再看看这25亿可谓杯水车薪。并且,在此之前,博郡先后完成的5轮融资,具体融资数额均未对外披露,是否真的到账都还是未知数。

而2020年,一场突发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人措手不及,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博郡汽车不仅没能如期推出首款量产车型,反而迎来了产品交付延期,管理团队离职,员工讨薪维权等多重打击,资金链断裂和负债问题无疑成为了其造车路上最大的困境。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博郡员工集体讨薪

同时,生产方一汽夏利也受到波及,根据约定,博郡汽车应于合资公司成立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30天内,以货币方式向合资公司缴付首期出资的10亿元。而截至目前,博郡汽车仅支付了1410万元,与之前所承诺的额度相差甚远。这也使得一汽夏利不得不向博郡发了2次公函以及3次律师函。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对比黄希鸣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的意气风发,宣称从性价比方面来讲,博郡还没有任何直接的竞争对手,并且能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大众、丰田。而如今回头再看博郡的困境,似乎只剩一地鸡毛,不禁让人感到唏嘘。

PPT造车又一个笑话讲完了,大手笔的博郡汽车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但如果将目光聚焦到整个造车行业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博郡一家车企的问题,也是整个造车新势力们正在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地产大佬们纷纷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但短暂的热闹过后,绝大部分新势力又迅速没了踪影。截至目前,真正实现量产交付的新势力车企仅有13家,而且没有一家敢说自己日子好过,都是在苦苦支撑。

热钱、热情和野心催生出的这样一批新势力,早知道会裸泳在沙滩上,只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是幸运的那一个。说不清一腔热血的造车到底是对是错,但当接二连三放弃造车的结局出现,无疑还是让人为整个时代、行业、群体的感到悲哀。只不过,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 End-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