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电动大咖
关注

“做完这一单,我就收车回去遛狗了。”经过了“入梅”后的闷热与连续大到暴雨后,这个傍晚终于迎来了难得的雨后清爽。然而,刚加盟某C出行平台不久的任师傅(化名)并不打算因为最近生意开始恢复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刚有(网约车)的时候我就开始跑了,最好和最差的时候(年初甚至1000块都不到)都经历过了,所以现在不会那么‘拼’,毕竟身体更重要。”

在过去大多使用单一品牌车型的C平台上,驾驶某自主品牌纯电轿车的任师傅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表示某D和某M等平台都做过,之前“以租代购”了某款新能源车(首付3万多、月供大约4000元),没想到与融资租赁公司发生了纠纷,“当时还打了官司,那真是一言难尽……只能说是吃一堑长一智吧。”

为了规避风险,今年加盟某C平台的时候,任师傅选择了“无车加入”——租了由平台推荐的租赁公司的车辆(除了押金之外每月租金7000余元),门槛不高但在单量、运营时长方面有要求。通过这几个月的“试水”(尽管其中也遇到了提成模式调整的争议),也让他对用纯电动车跑网约车更添了一些信心,“电费便宜这个不用说了,如果自己家里安充电桩(慢充)还能更便宜一点,(虽然有人说电动车不适合接长单)而且平时长单也不多,再加上以后的政策越来越严,有两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开电动车的话还是有前途的。”他表示未来如果自己购车跑(网约车)的话应该会考虑纯电动车,当然这也建立在价格比较合适(12万元左右)、质量靠谱的前提下。

抱有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任师傅这样的合规网约车司机,已经开过两种纯电动出租车的陈师傅也认为,如今的车辆比最初的版本好了很多:“这台车(的续航)大概350公里吧,其实跑一天也是可以的,不过为了安心一点,我中午休息的时候还是会充个电(选择就近比较便宜的快充桩)。(对于一些出租车司机的抵触)我觉得吧,如果习惯了(在效率上)和燃油车也没什么区别。”

想靠出行市场“破冰”,什么是关键?

在经历了疫情之后,用户需求虽然开始回暖,但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已经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进入了“瓶颈”期和转型期,一些运营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平台已经逐渐边缘化或已被淘汰出局,而为了拓宽销售渠道甚至是“续命”的整车企业又纷纷以各种形式入局“抢蛋糕”(前有首汽约车、曹操出行,后有享道出行、T3出行、欧了出行、有鹏出行、如祺出行,今有华晨出行、众车出行等等)。这让本就处于“流量独大的发展期”向“合规运力的扩张期”和“业务精细的多元期”转型中而不断震荡的的移动出行行业,变得悬念陡增、精彩异常。

近段时间以来,在有关部门陆续发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安全运营自律规范》团体标准和《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正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地推出了系列网约车、出租车的深化改革方案,例如多个城市出台网约车全面电动化/新能源化的“时间表”、广州市推出的“记分制”(出租车与网约车均有相应条款)、广东汕头与海南琼中、东方正在试点的“巡约一体化”新模式(即合规、挂顶灯的网约车亦可巡游揽客,三地均选择了曹操出行)等。

一系列旨在推动企业有序经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举措(加大因无资质车辆被查处而向平台处罚的力度、要求各平台严格落实停派和清退“无证”驾驶员和车辆),既对滴滴等“领头羊”的市场地位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也给新秀“黑马”留下了异军突起的空间和希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论怎样开辟多元化业务路线,各出行平台当前比拼的主要焦点还是合规、安全和服务效率。毫无疑问,由传统主机厂打造(自营或车企间合作等模式已成为主流)的出行平台在车源方面明显优于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平台,而且他们在司机培训与服务品质考核、确保乘客安全与服务体验等方面(直白地说就是对司机的管控上)也更有优势和卖点。

目前,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等整车企业直属出行平台一方面加快合规化运作、加强精细化垂直运营,一方面也在通过向B端加盟商开放(如曹操出行面向第三方租赁公司等合作方的“众悦加盟”、面向自营司机的Pro-A政策)等来提升合规运力和市场“话语权”。尽管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和转型“阵痛”(尤其是涉及司机权益的政策变动),但从提升效率、控制成本、有节制地扩张的方向上来看还是没有“跑偏”的。

最近滴滴在上海启动的自动驾驶载人路测的确让网约车司机颇有些担心。但从6月27日(受大雨影响)央视转播过程中频频出现跑偏、紧急刹车且在出现行人、车辆时频频需要驾驶员介入等情况来看,其技术水平在众多自动驾驶“领跑者”面前有些黯然失色,也显示出“自动驾驶网约车”距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也强调,网约车司机(有温度的服务)不会因新技术的出现而消失。

正因如此,在多元化业务拓展方面,业务增长达到“天花板”的滴滴并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与其它对手一样,向绿色公务车、外卖配送、跑腿、社区电商、甚至货运等多领域进行拓展。然而,在许多从业者眼里,滴滴的优势只存在于红包、优惠券和补贴上(笔者采访的一些同时开启多个平台的师傅也直言“哪有什么忠诚度,哪家平台奖励好就开哪家”),这也让许多新晋“玩家”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希望——一般而言,整车厂商旗下的出行平台往往采用自营车辆并组建司机团队、对第三方车辆合作伙伴的管控也较为严格,因此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合规化,这对司机和乘客的权益来说当然都是一种保障。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