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秦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外面的世界》,里面最经典的一句歌词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有人认为这句歌词形容的是外出务工的青年,但其实用来那些“走出去”的自主车企也十分贴切。
7月28日,吉利旗下又一家合资公司成立了,这次是奔驰。
吉利控股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联合组建的smart全球合资公司在中国宁波杭州湾已经正式注册。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李书福离建立一个全球化品牌愿望又近了一步。
茫茫全球路,在众多出海多年的自主品牌中,吉利只是不算特别起眼的一员,也是比较财大气粗的一员。但纵然大款如吉利,这路也未必好走。
众所周知,众多自主品牌诞生之初,都是从汽车消费的底层做起。
在过去要靠市场换技术的发展初期,没有技术优势和品牌知名度的自主品牌,只能靠价格低廉劳动力以及各种“借鉴”的设计和技术,拼凑出与外资品牌外貌相近但价格更低廉的车型去抢占市场,打开知名度,但也因此长期难以摆脱虚有其表的刻板印象。
而外资品牌如大众、本田、丰田、BBA,一开始就是面子与质量的代名词,深得无数国人的认可和艳羡,市场知名度自然也是无需多言。
廉价又大件的消费趋向,在汽车消费尚未普及的改革开放前十几年还是好使的,但是当改开进入第三个十年之后,消费升级突然迅猛起来了,当国人的钱包逐渐鼓起来后,外资品牌甚至包括豪华品牌也开始瞄准了新成长起来的一大群中产阶级。
尤其是在近三四年间,在市场整体持续负增长的大趋势下,连豪华品牌,尤其是豪华品牌第二梯队,也凭借其品牌优势,通过降价和促销优惠,去渗透更低层级的消费市场,去挤占市场空间,更别说那些相对平民大众本田丰田了。
其中,美系、韩系、法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出现下降,而德系和日系上升势头较为迅猛,最惨的是在自己地盘上被“欺凌”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经从2017年的43.9%降至2019年的39.2%,已经跌破40%的“市场红线”,今年上半年更是因为疫情的因素跌至36.3%,创近十年的历史新低。
站在自己的地盘上,自主品牌已经陷入被“列强”凌虐的境地,甚至可以说是无力反抗,所以,自主品牌想闯荡海外市场既是从底层向上发展的出路,也是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一条不得不选的退路。
尽管老牌如长城,早在1998年就打开了出口之路,奇瑞是2001年,吉利则是2003年,最少也已经过去了17年,过去雄赳赳气昂昂主动走出去的的老牌自主车企,如今却变成被赶出去。
不过,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的全球市场中,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还是相对成熟的。如果说是特斯拉点燃了第一把火,那么中国的自主车企则是将这把火变成推动行业进步的熊熊烈火。
在这个尚且具有领先优势的环境下,自主车企的新能源势力越早走出去,越能抢占到先机。
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也认为,新能源车型或将成为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的有力突破点。但要考虑到当前自主品牌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是基于中国市场的特性,想要出口必须考虑到海外当地能否正常运营。
所以自主品牌的出海之路,到底是被赶出去还是自己走出去,还得看车企本身是目标导向还是“占坑”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