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出海:是被赶出去还是自己走出去?

汽车大事记
关注

仰望日、德、韩、法等汽车强国,本土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保持在50%以上,而且本身核心技术又成熟,基本是自主品牌无法染指的地盘。

所以选择驻扎到本身汽车制造业不发达的东南亚、东欧、南美市场算是无奈之举。在这些地方,自主品牌可以凭借更低的价格提供了与国外品牌同等或更好的车型,从而赢得了目标市场份额。

但是,国内的合资品牌之所以贵,主要在于税费、厂商的附加费用等让售价普遍比自主品牌贵,但到了出口市场,自主品牌也是要负担出口税费以及其他费用的,均摊到价格上,主打价格优势的自主品牌其实没有太大优势。更别说和核心技术上明显更为成熟的日系德系来较量了。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出口102.4万辆,同比下降1.6%。其中,乘用车出口72.5万辆,同比下降4.3%;商用车出口29.9万辆,同比增长5.7%。

其实上汽拔得头筹,更多是凭借名爵的海外知名度,占了40%的销量;而第一名而第二名之间差距可以说是差天共地,9.6万辆的奇瑞,平均一个月也就卖8千辆。

一百万辆是个什么水平?看一下日本大概就明白。2018年日本本土出口了482万辆汽车;同时,日本海外工厂还生产了1997万辆汽车,两个数据加起来是2479万辆。而同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104.1万辆,同比增长16.8%,这是碾压性的势力差距。

显然,如今没有哪一家自主品牌能真正算得上全球化品牌,全国年均100万辆的出口销量还是十分贫弱的,要与德系日系抢饭碗还是任重道远。

研究机构J.D. Power曾为自主品牌的“出海”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要充分意识到不同市场的消费者不尽相同;

二是“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注重质量;

三是在国内本土市场进行创新尝试之后,再将成功的经验复制到海外市场。

其中第一点,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自主品牌“走出国门”的初期,更多是政治秀,或者说是简单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海外市场重视不够。而这十多年来,自主品牌对于海外车市的态度变化不大,未针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在整体市场负增长的大环境下,不少出海的自主车企还是单纯把海外市场当成去库存的一种出路,然而单纯为了去库存而“出海”,必然会没走几步就泥足深陷。

而第二点能做到的品牌怕是也不多。习惯性打低价牌的自主品牌,即使到了海外市场还是习惯性买便宜货,尤其是面对第三世界的老铁们,这一点要扭转有点困难。不知道亚非拉老铁们的消费升级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至于第三点,是否有过成功经验的复制尚不明确,但是本身就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的自主品牌,要是真的粗暴地把国内经验搬过去,很可能会水土不服。

除了本身德系日系势力地位难以撼动,政治风险也是影响出海战略一项重大因素。

某些国家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下滑。受此原因,巴西此前就曾连续三年处于经济低迷状态,当地车市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俄罗斯也因为政治因素受到西方国家打压,经济难见起色。

自主品牌在海外一直处于低端市场,国家经济整体低迷,该细分市场消费人群受经济影响波动是最大的,收入下降必定要压缩开支,首先压缩的自然是车辆等大宗商品的消费。

除此之外,还有中美贸易摩擦这样明显具有针对性的政治事件,汽车这样的非必需品对于重工业生产力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难免会首当其冲。

要想成为成熟的全球化汽车品牌,同时也为了打破国内市场增长无力的窘境,出海之路是必经之路。

但是出海路漫漫,以三十年的自主势力去对抗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外资品牌,自主品牌还有更多路要走,更多的错要试。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有很多无奈和意外。走出去的自主品牌需要有自己明确的航标,也要有灵动变化的敏感。可以选择卖低价也可以做高端,但关键还是要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中及时看到转机。一条路走到黑的蠢办法,只会让品牌在风波诡谲的海外市场随时出局。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