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盈利难,自动驾驶短期难见回报
造车新势力短期肯定不赚钱,但上市之后公布的各项业绩指标,也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尺。
从上图可以看到,三家造车新势力中,小鹏2019年还领先理想,当然也有理想2019年Q4才开始交付车辆的原因存在。今年上半年,理想反超小鹏。
小鹏今年上半年营收10亿元,同比降幅近20%。小鹏在招股书中解释,2019年一季度交付的车辆中很多是2018年积累下来的订单,导致那一季度收入偏高,同时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交付速度下降、上半年收入大受影响。
不过小鹏口中疫情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在蔚来今年上半年的营收指标上。相比去年同期,蔚来依旧保持了62.1%的增长。
从盈利能力来看,小鹏也处于弱势。
蔚来在今年二季度成功实现了毛利由负转正,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和上一个季度的-33.4%、-12.2%,扭转为8.4%。整车销售毛利率从去年同期和上个季度的-24.1%和-7.4%提升到历史最高的9.7%。抵扣掉一季度的表现,蔚来今年上半年的综合毛利率是2.9%,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23%。
理想在开始规模化量产之后,就已经实现正向毛利,今年一季度为8.0%,二季度提升至13.3%,亏损则从一季度的7710万元收窄至7520万元,现金流转正为4.52亿元。
小鹏过去两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4.3%和-24.2%,今年上半年毛利为-3611.6万元,毛利率为-3.6%。小鹏的毛利率大幅提升得益于其对造车成本的控制,但转正还需时间。
但要关注的是,毛利转正与否取决于小鹏今年的交付量,如果下半年P7未达市场预期,届时毛利能否转正是个疑问。
影响小鹏净利润水平的则主要是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
2019年,小鹏的研发费率为89%,今年上半年降低至62.9%,理想和蔚来分别是26.9%、20.8%。
2018年、2019年、今年上半年,小鹏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5亿元、20.7亿元、6.3亿元,这两年半累计研发投入为37.5亿元,高于34.2亿元的累计营收。
不过,与理想、蔚来甚至特斯拉相比,小鹏的研发费用并不占优。
根据招股书,小鹏共有研发人员1569名,占比达到42.7%。研发人员中,有66%从事汽车设计和工程,余下17%与17%分别从事自动驾驶及智能操作系统研发。
而自动驾驶也正是小鹏汽车的主要卖点。招股书显示,小鹏汽车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中国自动辅助驾驶全栈(不包括芯片和雷达)做研发的OEM厂商,也是唯一一家成功自主研发出可用于商业化的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并实现量产的整车企业。
此前,何小鹏曾多次提及「智能汽车」概念,甚至说出「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不在制造」等引发争议的观点。这并不奇怪,小鹏或在效仿小米,虽然小米号称互联网公司,但其主要营收仍靠硬件销售。
不过,自动驾驶已被特斯拉证明具有可观的商业前景,小鹏现阶段提前将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放到台面,更多是在为资本市场讲故事抬升想象空间。
这一点小鹏也写进了招股书,「小鹏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先进的软件系统,使收入来源和盈利机会多样化,希望智能软件的销售能提高毛利率。」
通过上图可见,小鹏汽车的营收组成绝大部分由整车销售贡献,今年上半年服务及其它收入仅为8960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为9%。且该项收入主要依赖汽车售后服务及网约车业务,自动驾驶软件贡献微薄。
考虑到特斯拉Q2来自服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为4.87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8%,通过自动驾驶软件赚钱的路子普遍还长。
不过,与特斯拉不同的是,小鹏并不是全系标配自动驾驶,P7的入门级车型和超长续航车型均不配备自动驾驶模块,这意味着未来这两款车型也不会贡献智能软件收入。
并且,有关自动驾驶的升级目前整个汽车行业还在摸索,由L2升级到L3就已经遇到了问题。
一方面,L3安全级别和L2不是一个要求,L3要求所有设计都要有备份,功能失效了也要保证安全,因此,硬件成本会有比较大的增加,商业化就有比较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行业性的功能安全验证标准缺失,也是L3步伐停滞的原因。2017年7月,奥迪就宣称,要在新一代A8车型中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但直到现在,相关功能也未推出。
据透露,目前奥迪、宝马、戴姆勒等车企巨头已经联手博世等一级供应商,开始推动L3级自动驾驶的安全验证标准,而这个时间也需要1-2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