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基础

一锤定音
关注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第二个中长期发展规划

这是继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之后,中央政府就新能源汽车制定的第二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此举充分说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高度重视。     

1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以及科技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情况,并答记者问。

  辛国斌在吹风会上指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路。

根据《规划》,中国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2025年销量超过500万辆

《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如果2025年汽车总销量仍然保持在2500万辆,20%就是500万辆。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是25%,为什么最后确定为20%呢?辛国斌指出,为什么确定20%的引导性目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欧洲国家为例,一方面严格二氧化碳的排放法规,反向倒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大投资和补贴力度正向来拉动产业发展。为什么采用“前拉后推”的扶持模式,就说明这项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所以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有自主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政策上还是要推动汽车往这方面去努力。同时,不少国家提出了力度非常大的车辆电动化目标,挪威提出到2025年新车销售百分之百电动化,英国也提出2030年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要达到50%以上。

二是主要从产业发展的实际角度去考虑。行业专家预测,2025年左右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跟传统燃油汽车的成本大概能够持平,这是专家们的看法,我认为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辛国斌认为,如果按照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来测算,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要实现销量占20%的目标,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上,难度还是很大的。

每年平均新增80万销量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9月,国产新能源汽车产销73.8万辆和73.4万辆,预计全年产销量在100万辆左右。

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超过500万辆,那么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必须平均每年净增80万辆以上,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有分析认为,基于以下几个因素,实现上述目标还是有条件的。一是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充电难问题不断缓解,消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二是随着过去10年对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增强,有了消费基础。

三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成本不断下降,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使用成本低的优势凸显,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四是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消费。五是新能源汽车消费正在形成多元化梯次化格局,有豪华品牌、也有大众品牌。特别是五菱宏光mini ev一类价格较低的国民电动车,成为老年代步车的理想替代车型,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人群。

六是随着国外品牌新能源汽车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产品供应更加丰富。特斯拉国产后在华销量激增,大众、福特、通用、丰田、本田、日产、雷诺等国外跨国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七是交通运输行业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主阵地。截至2019年底,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近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约占同期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四分之一。预计今年底将达到120万辆,如果加上40多万辆网约车,总数超过160万辆。随着物流车辆加快电动化,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需求量越来越大。

上述因素都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