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下君
拼多多和特斯拉的角力似乎有了解法。
8月16日,90后的上海的购车者表示,其通过拼多多团购的特斯拉已经成功提车,并已为车辆办理保险。
这是拼多多上的“宜买车旗舰店”的拼多多商家在上线了特斯拉Model 3的“团购”后的一幕场景,尽管只有5辆车是25.18万的特价款,但由于比官方的27.18万直接便宜了两万,还是让团购群达到了万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月14日晚间,特斯拉已经取消了来自湖北拼多多团购车主的标准续航升级版Model 3订单。
据报道,两位消费者是通过同一次活动、不同的流程、在相同的商家处购买到的特斯拉。
两者的区别的是,湖北消费者自行向特斯拉订购,预付定金1000元,在交易过程中提到了“拼多多”;上海用户授权宜买车,以他自己的邮箱与个人身份信息,在特斯拉官网下单,顺利提车。
这似乎完全背离了特斯拉之前关于不交付是因为不允许“转卖”的说法,除了特斯拉对于“转卖”没有更详细的解释外,以上的案例看起来更容易让人们觉得,被取消订单的湖北客户更像“直购”,而后取到车的上海用户反而像“转卖”。
其实,这也毫无疑问的说明了一个问题,特斯拉就是不想这笔生意这么痛快的做成,所谓的条款只是理由,自由裁量的空间极大。
但是笔者要说的是,特斯拉和拼多多之间的纠纷,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为“拼多多拉低了品牌形象”这一原因。
笔者认为有三大因素需要解析:
(1)负能量营销
(2)拼多多的升维让特斯拉害怕
(3)真正应该特斯拉害怕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害怕特斯拉
提前给出结论——特斯拉的强势虽有其苦衷,但终究是中国本土车企没有产品和品牌上的有力压制,否则“强势”何来?
01
特斯拉的负能量营销
的确,以前确实有一些国际大品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参加拼多多的补贴式市场活动,并因此发生过纠葛。其一般规律是——发公告或声明,强调品牌方未与平台(拼多多)达成过任何官方层面上的代理和销售协议,也不能对相关产品的品质进行确认等等,这样做的有SKII、索尼、戴森等。
当然,任何品牌都不会傻到对某个社会阶层喊话说:“我们的产品不是为了卖给你们的”。
因为,本来它们其实也绝对不介意产品卖给任何人。
所谓的“鄙视链”或者“圈层营销”、“饥饿营销”只是三流营销者针对某些消费者的自卑心理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我们都经历过最简单的一个传说是,劳斯莱斯在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前,国人一度对劳斯劳斯非常崇拜。因为在那个年代的消费传说中,劳斯劳斯会审核车主,会根据车主的富贵程度来决定卖给车主什么车,据说还具体到了颜色,颜色越深说明车主的身份越高,大有“紫白金青”四大法王按颜色排座次的色彩……但今天还有这种说法么?
现在只要有钱,就能在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的Rolls-Royce-MOTO-CAR订到车,一般是1-2个礼拜就能拿车走人。
不要以为所有的营销都是由创新、进取、分享等正能量驱动的,自卑、耻感、抑郁、地位焦虑还有故作强势都是比前者心理内驱力大的多的营销方式。
保罗.福塞尔的《格调》里说的很清楚——开“擦的锃光瓦亮的宝马”的只可能是充满地位焦虑的中产,而开脏兮兮的十年以上的雪佛兰的倒有大概率是Old money,“因为只有old money才开得起脏的车”。
所以说特斯拉是因为和拼多多“调性不和”而不愿意卖车给拼多多消费者的观点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