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注定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词。
伴随汽车智能网联化水平的提升,人们习惯将智能汽车比作“大号智能手机”,并得出部分趋势洞见:汽车将由单一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智能终端;芯片将决定汽车产品力水平高低;软件将重新定义汽车与车企价值......
然而,汽车与手机不能划等号。一部手机摔落后变形,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一辆汽车发生碰撞,轻则财产受损、重则性命有虞。安全性,始终是汽车产品设计的重头戏。
过往,汽车安全仅仅局限于物理安全,主要包括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两方面。被动安全方面,三点式安全带、多方位安全气囊、汽车头枕、吸能式车身等配置成为汽车标配;主动安全方面,ABS、ESP、车道保持、主动刹车等功能纷纷“上车”。依靠主被动安全配置,用户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但当汽车进入智能网联时代,汽车安全的概念开始“野蛮生长”,数据安全开始成为汽车安全的重头戏,并将催生出广阔的汽车数据安全市场。
阿克琉斯之踵
一再发酵的特斯拉女车主车展维权事件,不仅引发了外界关于新能源汽车用户维权的讨论,也促成了人们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问题的统一认知:汽车数据安全绝非小事。
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拥有极强的数据搜集能力,市面前沿智能电动汽车大多搭配多个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未来将搭载激光雷达,结合高精度地图与高算力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搜集能力远超手机,堪称“移动的间谍站”。如何合理规划与管理车载传感器的工作条件与能力边界,是行业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的重要议题之一。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存在不少数据安全风险。通过梳理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关键节点,亿欧智库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主要面临采集层、通信层、平台层与应用层四个主要环节的数据安全风险,众多风险共同组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安全风险链。相关风险一旦出现,轻则导致用户数据泄漏,重则损害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在黑客劫持车辆等极端情况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风险甚至会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与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后果不容小觑。
面对数据安全这头露出了獠牙的野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尚未做出及时的反应,但主管部门已经计划收紧监管的锁链。
今年5月12日,互信办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汽车设计、制造、服务企业或者机构,包括汽车制造商、部件和软件提供者、经销商、维修机构、网约车企业、保险公司等,在中国境内设计、生产、销售、运维、管理汽车过程中,收集、分析、存储、传输、查询、利用、删除以及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应当遵守规定要求。此前的4月,互信办已经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 网联汽车 采集数据的安全要求》标准草案,工信部也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对汽车数据安全保护做了相关规定。
相关政策呼之欲出,再一次将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推上前台。需求与政策双重导向下,汽车数据安全市场或将催生不少新机遇。
群雄并起,鹿死谁手?
亿欧智库认为,未来十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数量将持续增长,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市场规模也将稳步攀升。预计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细分市场规模将达到近百亿美元。
随着市场规模不断膨胀,行业也将逐步搭建起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体系。从数据安全感知能力、数据支撑环境安全管控能力、数据运维安全管控能力,到数据业务安全管控能力、数据资产管控能力、数据安全运营能力,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体系初步框架已经形成,亟待相关企业填补空白领域。
目前,中国数据安全产业主要可以分为数据安全综合服务商(阿里云、亿赛通、奇安信等)、数据安全垂直服务商(安天、任子行、中安威士等)、数据安全技术服务商(观安、明朝万达、天空卫士等)及数据安全软件服务商(微软、IBM、中科方德等)四类。面对潜在的汽车数据安全市场,扎根数据安全领域多年的技术与软件服务商或将“强势介入”,部分传统汽车零部件与软件服务商也将“横插一脚”。
但人们不禁要问:关于保障汽车数据安全,实力最突出的中国车企是哪家?关于赋能汽车数据安全,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有哪些?如果数据安全是汽车智能网联化的新珠峰,谁将率先登顶?
基于以上思考,亿欧智库正在撰写《2021中国市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研究报告》,报告将纵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背景,并从用户、企业与政策三个角度深入研究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产业发展情况,最终输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车企保障力”与“企业服务力”双项榜单,旨在识别与表彰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产业的领先企业,敬请期待。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王瑞。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