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召回上热搜,纯电动车型的故障概率很高吗?

AutoMan
关注

纯电动车型的故障概率很高吗?(微信公号:CNWAUTO)

近两天,一份缺陷产品召回公告成功把保时捷送上微博热搜。

从公告内容来看,保时捷此次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旗下首款纯电动汽车——Taycan,理由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失去动力不能进行加速。

按照保时捷的官方解释,在动力丢失后,车辆的加速踏板也会失效,这时只要让车辆逐渐怠速,然后靠边停车即可,车辆会在关闭再启动后恢复正常。

对于保时捷的此次召回,有网友在热搜微博下留言道:“连保时捷的纯电动车型也靠不住啊,前期选购纯电车型果然和拆盲盒差不多。”

也有网友调侃称:果然,关机重启和多喝开水包治百病,在汽车电动化越来越明显的未来,关机重启恐怕也会成为我们暂时缓解汽车故障的有效手段!

一份召回上热搜

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的召回数据来看,汽车产品召回可谓是比比皆是,单单在刚刚过去的6月,就已经有15家车企备案召回23款汽车其产品,累计召回数量超过了60.7万辆。

既然每个月都有很多汽车产品召回,那为什么只有保时捷的产品召回上热搜呢?

业内分析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因为当前的汽车产业正处在能源供给转型阶段,对新能源车型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较多,大家对新能源车型的风吹草动都比较敏感。另一方面是因为保时捷此次召回的Taycan数量相对较高,几乎占据了其已售车型的全部。

尽管保时捷官方已明确表示,召回车辆出现故障的概率大约为0.3%,但由于保时捷足够豪华,且Taycan是其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的原因,此次召回依旧颇受关注。

从现有资料来看,Taycan的中文名叫塔伊詹,是保时捷在其成立70周年庆典上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售价区间是88.8-179.8万元。2019年9月上市之后,其在2020年的销量为20015辆,2021年第一季度的销量为9072辆。首款电动车型,又是在70周年庆典上发布,足以看出保时捷对于Taycan的重视。

放眼当前的中国市场,对造车新势力持有怀疑和观望态度的消费者依旧不少。虽然已经有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已经推出了定位相对高端的纯电动车型,但身为新势力的几个新品牌似乎依旧没有可以代表豪华品牌最高量产水平的保时捷受关注。

一次召回4.3万辆,几乎就是召回了全部已经销售的Taycan车型。连量产豪华的“天花板”的纯电动汽车都如此,也就难免会让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企制造纯电动汽车的实力持怀疑态度。毕竟高速减速变道都能造成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更何况动力丢失呢?好在,软件升级一小时即可解决动力丢失问题。

针对保时捷召回Taycan一事,网友们也开始了比较丰富的话题讨论。有网友说,像保时捷这样的大厂不该在首款纯电动产品上出现类似问题。也有网友说,保时捷足够重视的首款车都能出现BUG问题,自主和合资品牌生产的纯电动车型自然不会出现在自己的新能源车型备选名单中。

纯电即是拆盲盒?

那么问题来了,购买当前的纯电动车型真的就像拆盲盒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碰到“惊喜”吗?也是也不是。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公布的统计结果,在整个2020年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共有1173例,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问题在车辆缺陷线索中的占比为49.4%。尽管消费者对于续航里程“打折”、充电速度与宣传不符、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投诉比例比较集中,但车辆“自燃”的极度安全隐患出现概率却是很低。

在部分也业内分析人士看来,就安全隐患严重性角度而言,虽然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当前的种种问题比较敏感,但当前在售的新能源车型却并没有展现出太多的“致命伤”。一些产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容忍,也应该包容。从新能源汽车召回原因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来看,选购新能源车碰到的问题不足为虑。问题虽然有,却也是有迹可循,只要大家在选购车型之前多查查,多看看,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盲盒”。

从车型故障率角度来看,2021年1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51.5万辆,备案召回新能源汽车数量为8.38万辆,召回占比为16.3%。在已经备案召回的8.38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品中,仅特斯拉品牌就占据四成,召回原因是多媒体储存卡寿命不及预期,后期可能会导致中央显示屏软件故障。

伴随着智能化和电动化属性越来越强,软件BUG自然会成为纯电动汽车产品的必备属性之一,如果单从故障爆发种类角度来看,选购纯电动车型确实会比拆盲盒更能让人“惊喜”。好在,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已在近期表示,将采取技术、管理等多类措施,加强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管。新能源汽车产品虽然“惊喜”不断,消费者却也无需为此过分担忧。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