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前景广阔,雷诺携手吉利寻找新的商机

一锤定音
关注

本周一,法国雷诺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创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披露的内容,双方将基于吉利控股集团先进的平台技术在中国联合开发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双方将基于领克节能平台展开合作,在韩国共同开发适用于韩国市场的车型。

有分析认为,这是雷诺集团去年撤出东风雷诺合资公司之后,在中国推进的一个重大步骤,力图在中国市场寻找新的商机。下一步,雷诺集团可能与吉利控股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销售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在韩国生产销售领克品牌车型。

雷诺绝不会退出中国市场

去年年初,雷诺集团把其在东风雷诺合资公司的50%股份全部转让给东风汽车集团。今后,东风雷诺将停止开展与雷诺品牌相关业务活动,在中国不再生产销售雷诺品牌燃油乘用车。雷诺集团在中国燃油乘用车领域的业务,以后主要通过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旗下的日产品牌进行。

当时业内盛传,由于在华业绩不佳,雷诺集团将退出中国市场。对此,雷诺集团予以否认,并于去年4月发布了全新的中国战略。根据这一战略,雷诺集团今后在中国的业务重心,将聚焦轻型商用车和电动汽车领域,充分发挥雷诺集团在轻型商用车和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

目前,雷诺集团在中国有三家合资企业,雷诺集团与日产和东风汽车三方合资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及占股50%的江铃新能源汽车公司,重点在中国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早在2017年,雷诺集团就与华晨汽车合资组建了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通过实施“金杯复兴计划”,共同开拓中国轻型商用车市场。

雷诺集团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任何一家跨国汽车公司,都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在雷诺集团全球未来发展战略中,中国市场处于核心地位。2019年,雷诺集团将中国升级为独立大区,成为雷诺集团全球五大区之一,与欧洲、美洲等几个大区平起平坐。此次雷诺集团携手吉利控股,共同开发中国和韩国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更进一步验证了雷诺集团在中国的意图。

混合动力市场前景广阔

雷诺集团和吉利控股的声明说,亚洲的混合动力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双方合作将瞄准这一机遇,共享资源和技术,并以中国和韩国为重点市场开展合作。

去年10月2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这一路线图明确指出,计划到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各占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而节能汽车主要是混合动力汽车。届时,传统能源汽车将全部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是目前最为成熟的节能汽车技术,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作为全球混合动力技术的开拓者,丰田汽车自1997年至今,全球销售了1800万辆混动车型,累计减少约550亿升汽车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7亿吨。近年来,本田、现代、通用、福特等汽车企业也开发出自己的混合动力技术并应用在新车型上。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中,吉利、比亚迪、长城汽车都掌握了混合动力技术,比亚迪坚持不做纯混合动力车型,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的纯混动车型都即将上市。雷诺集团之所以和吉利控股合作,也是看上了吉利控股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成熟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技术实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销售的纯混合动力乘用车的比例还不到5%,距离50%还差的太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Renaulution计划在中韩落地雷诺集团和吉利控股的声明说,双方的合作将体现吉利控股集团对旗下整车架构的开放战略,同时也将加速雷诺集团“Renaulution计划”在中国和韩国的落地。

由于在中国市场表现惨淡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作为欧洲销量第二的汽车集团,雷诺集团过去两年全球业绩一路下滑。2019 年度雷诺集团全球销量为375.4 万辆,2020年还不到300万辆。雷诺集团在《财富》500强的排名也从2020年的第175位下滑到2021年的219位。

为了挽救颓势,今年1月,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正式对外发布“Renaulution” (Renault+revolution,雷诺+变革)全新战略规划,旨在将雷诺集团的战略重心从追求销量调整为更加重视价值创造。

该规划分三个阶段并同时启动:“Resurrection”复兴阶段,从现在起至2023年,重点关注利润率和现金增值能力;“Renovation”创新阶段,从现在起持续至2025年,持续更新并丰富产品矩阵,提升品牌盈利能力;“Revolution”变革阶段,2025年之后,将商业模式转向科技、能源和出行领域,使雷诺集团成为全新出行价值链的领跑者。

此次雷诺集团携手吉利控股,在华业务从之前的纯电动汽车、轻型商用车扩展到混合动力乘用车,在中国的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同时,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为雷诺汽车的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完)(本文同步刊发至中国汽车趋势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