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报道(文/盛佳莹)
据港交所披露,嘀嗒出行于2021年4月13日二次递交的招股书已于11月上旬失效,截至目前,嘀嗒出行仍未再次申请,冲刺IPO之路未卜。
早在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欲抢跑“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但半年之后,其递交的上市申请显示失效。彼时,嘀嗒出行回应表示:“交表后6个月更新上市申请资料是正常程序,具体更新时间以港交所公告为准。”
但二次交表,港交所仍未予通过。有消息称,这可能与其在部分城市落地网约车服务的牌照问题有关,但嘀嗒出行未就该消息进行回应。
猎云网向嘀嗒出行方面询问上市进展和计划,对方表示:“上市申请失效是港股IPO的正常机制,更多的信息暂时不方便置评。”
为何一年过去,嘀嗒出行IPO进展仍未果?
监管环境趋严
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公开递交招股书。同期,快手、融信服务等企业也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顺利通过聆讯上市成功,嘀嗒出行却迟迟未等到通过的消息,上市进程缓慢。
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美国低调IPO,很快“转移用户数据以及将中国道路地图卖给美国”的消息不胫而走。
2天之后,国家网信办相关部门发布公告称,对滴滴发起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内滴滴停止新用户注册。
滴滴的这次上市触发了数据安全的敏感红线。
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审查。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具备上市能力的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都可能在审查之列。
这导致其身后正在排队上市的企业也因此失去了IPO的机会。
其中包括同是出行赛道的哈啰出行,在滴滴被安全审查后,哈啰出行宣布撤回此前提交的IPO申请,表示:“后续我们会根据国家监管要求和资本市场环境,适时推进IPO事宜。”
而原本赴港上市的嘀嗒出行IPO也被打上了一个问号。外界有消息猜测,从嘀嗒招股书来看,嘀嗒的主要业务顺风车目前在国内依然处于灰色的状态,监管并不明晰可能是港交所担心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顺风车业务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法律监管办法,而相较之下,网约车业务已经在法律和监管上被正名,并且有双证要求,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以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随着顺风车的恶性事件频发,监管机构也加大了重视程度。
自2020年以来,嘀嗒出行遭到52项行政处罚,处罚原因都是由于“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截至2020年末,累计被罚款207万元。
去年12月,交通运输部对嘀嗒出行、哈啰顺风车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式约谈,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点: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以及平台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今年5月14日,嘀嗒出行又被八部门联合约谈,理由是近期社会各界集中反映网约车平台公司抽成比例高、分配机制不公开透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以及互联网货运平台垄断货运信息、恶意压低运价、随意上涨会员费等问题,涉嫌侵害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对此,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中指出,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出行的业务有影响,嘀嗒出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变化,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甚至需要调整或者暂停顺风车业务。
业务单一,依赖顺风车
一方面,国内监管环境趋严,嘀嗒出行夹缝生存,另一方面,嘀嗒出行的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单一也是导致其上市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
根据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营收主要来自三块:顺风车、网约出租车、平台广告。
其中,顺风车平台业务是嘀嗒出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至2020年,顺风车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6.3%、91.9%、89.2%。
由于顺风车的轻模式运营,不用承担自有车队或是租赁车队的运营费用,且该业务对营业牌照没有要求,顺风车业务毛利率高达80%。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顺风车业务毛利率为83.1%,2020年这个数字进一步提升到87.3%。
尤其在2018年,滴滴因安全事件全国下线顺风车业务,彼时,滴滴顺风车大约占据了国内拼车市场69%的市场份额,突然整改留下的市场空白,给了嘀嗒出行在顺风车业务上崛起的机会。
在滴滴顺风车业务下线期间,根据Talk Aata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滴滴在过去十二个月内乘客和司机端APP使用量分别下降5%和23%。
而等滴滴顺风车业务重新上线后,嘀嗒出行在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已达1.79亿次,较2018年上升270.3%;同期交易额85亿元,较2018年上升347.37%。嘀嗒出行完成了逆袭,占据了66.5%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超过滴滴。
但滴滴很快将失去的市场追了回来。
根据《晚点post》的报道,在2020年6月份,滴滴顺风车的市场的总订单量恢复到了之前50%,当时日订单量大概在100万单左右,并且处于长期爬坡的过程中。
而嘀嗒招股书显示,2020年,顺风车业务营收达7.06亿,2020年顺风车业务交易金额81亿元,2020年嘀嗒顺风车产生了1.463亿次搭乘。以此测算嘀嗒日均订单约40万单左右,已经落后于滴滴。
到2020年7月,滴滴出行活跃用户数为6543万人,较1月增加了2342万人;而嘀嗒出行活跃用户数为622万人,较1月份减少了近480万人。
此外哈啰出行在顺风车业务上也在高速增长。根据哈啰出行招股书显示,2020年哈啰出行完成9450万次顺风车服务,总交易额69.7亿元,年交易额相较2019年137.9%。
严重依赖顺风车,业务模式单一是嘀嗒出行后续发展的隐患。嘀嗒出行CEO宋中杰也曾坦言:“增长是每个公司的终极目标,但顺风车仅仅占出行市场的15%,这就意味着该业务的天花板并不高,增长必会受到限制。”
事实上,嘀嗒出行早在2017年就试图开展出租车业务,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下一步将会对人工智能和智能驾驶等领域进行重点发力。嘀嗒出行试图摆脱对顺风车业务的依赖,讲出新故事。
出行市场战火四起
但要在强敌环伺的出行市场讲出新故事,嘀嗒出行并不容易。
今年下半年以来,出行市场接连发生了几笔大额融资。
10月26日,T3出行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77亿元人民币,由中信联合体领投。这是自2018年以来网约车企业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而在更早些时候,9月6日,曹操出行宣布完成38亿元B轮融资,资方大多为国资背景。据曹操出行方面透露,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司乘两端服务的提升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就在8月4日,曹操出行才刚完成新一轮增资,新增股东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约3.66亿元增加至约4.33亿元。
虽然嘀嗒出行错峰竞争,目前只在顺风车和出租车发力,但一旦T3出行、曹操出行这些网约车第二梯队们在顺风车领域发力,对嘀嗒出行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毕竟,顺风车业务运作成本不高,嘀嗒出行的护城河并不深。从技术层面来说,顺风车业务只需要车主与用户的匹配,对其他出行平台来说并不难。
在招股书中,嘀嗒出行也坦言:“我们面对激烈的竞争,并可能因竞争对手而失去市场份额,这可能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顺风车的直接竞争对手,哈啰出行也在11月9日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签约,涉及金额2.8亿美金,投资机构包括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这也是今年以来哈啰出行获得的第2笔融资。
而滴滴的巨头地位更是几乎无法撼动。据易观数据统计,2020年4月中国顺风车服务平台月活跃用户规模数据显示,滴滴依然以5334万人位列第一,哈啰以1637.5万人排名第二,而嘀嗒仅以557.9万人排名第三。
而嘀嗒出行另一大业务——出租车,更是四面楚歌。
9月,聚合打车平台高德打车和北京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共同推出了“北京的士”,帮助巡游出租车线上化,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小出租车企业加入。除了此前深度绑定的服务供应商,北京出租车又将成为高德打车的又一重要运力补充。
同月,滴滴将旗下“滴滴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2021年3月,滴滴成立“出网生态发展部”,推动出租车和网约车融合发展。
此外,美团打车也上线了出租车服务。
虽然出行市场疯狂的“补贴大战”已经过去,但巨大的需求依然刺激着第二梯队们互相拼杀。
与此同时,资本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嘀嗒出行首次递交招股书时,正逢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潮,热钱涌入资本市场,新股频频高开。但一年过去,热钱”冷静“了下来。
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0月以来,A股市场破发新股达到10只,破发数量创近15年新高。破发并非A股独有,港股同样出现大面积首日破发,近三月上市首日破发率高达69%。
随着更严格的监管,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严峻的资本环境,仅依赖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该何去何从?
来源:猎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