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美国暂停放水,“水涨船高”的芯片市场开始得到肉眼可见的缓和,根据最新的情报来看,部分芯片的供应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许多电子产品的销售不再受限于芯片的产量。
反观车企市场,受芯片影响的范围仍然非常巨大,这其中就包括各种智能驾驶设备、遥控感应设备甚至是USB充电口这样的小零件。有新闻表示特斯拉就为了能够如期交付产品,暂时省略了车辆的USB充电接口,而是等到到货之后再给用户装上。虽然此事对特斯拉整车的销量影响很小,但侧面也说明有些芯片的产量仍然没有得到恢复。
为了应对芯片的短缺问题,部分厂家选择停止供应某个车型配置,或者是停止某个功能的选配,一些极端一点的企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升高了车型价格,以此来解决成本上涨的问题;更极端厂家则是直接“摆烂”不交货,通知用户要么等,要么退单但不退订金。
以这种“暴力”的方式“委婉”表达自己的困境,从行业角度来看多少显得有些“幼稚”,而涨价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当芯片供应不再受到影响,全球疫情也得到控制之后,车辆的价格还会回落到从前吗?
失控的价格
受疫情影响,汽车生产厂家在2020年的日子过得确实不太如意,以某合资品牌为例,从疫情开始之初就嚷着不能停工停产,因为一旦停产那自己一天要亏损一个亿。
这个品牌对亏损的理解算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别人家的亏损是指厂房设备的折旧外加人员的费用,但这个合资品牌的亏损指的是“我原来一天能生产1万台车,现在你告诉我疫情必须停产,那我一天岂不是要亏1万台车的利润”。不愧是资本家,只要没赚到钱就是亏损。
虽然最终的结果是政府强行下令停工停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厂家在价格上对消费者的“疯狂报复”。以旗下代号260的产品为例,2020款入门售价为31.08万,部分店铺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可等到2021款时,该入门型号的指导价已上涨到31.88万,几乎没有任何优惠,而最新推出的2022款甚至直接把同型号价格拉到了35.12万。
厂家涨价的理由也很简单,一个是疫情,一个是芯片,前者人家拒不执行,后者人家说了算,消费者没有话语权只有任人宰割。
除了这些国产车型之外,某些进口车型和新能源车型也加入了割韭菜的阵容,厂家和经销商像是被疫情和芯片饿极了一样,疯狂的在这些进口车型身上提高售价,以图一口吃个饱,把2020年饿瘦的地方一次性补回来。
从目前整体的价格走势来看,无论疫情是否结束,芯片供应是否恢复,厂家和经销商总有一方在控制价格,以求把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芯片的原罪
许多消费者听信厂家肤浅的理由,总认为自己下订的车型提不到车或者无法到货跟芯片有关。但问题是,A厂家宣布芯片供应不足无法供货时,B厂家却在源源不断的销售自己的车辆,而A厂家只是传统车企,B厂家是更依赖芯片生存的新能源企业。
芯片缺货不能用传统方式去理解,而是要仔细研究其内部的原因。从总体供需情况来看,汽车所需的芯片只占了整体供应市场的一小部分,而这部分芯片甚至不需要用到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就能制造。造成芯片短缺的原因还是美元的大量放水所导致的物价上涨,芯片厂家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故意抬高价格或者控制产量,使得市场上出现“奇货可居”的情况。芯片并非受限于工厂的产量,而是人为导致的价格上涨。
随着芯片厂家宣布产量下降,其他需要芯片的各行各业也都抓住了机会,宣称自己的产品受到了芯片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涨价或者供应量下降,至于什么时候涨价以及下降多少供应量这就要看时机了,反正扳机已经到了厂家手里,开不开枪厂家说了算。
由上至下的行为形成了一连串的割韭菜运动,割得用户心甘情愿,甚至某些“老韭菜”还给厂家洗地表示理解厂家的行为。我想说的是,作为消费者,在这个时间段里请捂紧自己钱包,千万不要落入消费主义的圈套中。
从各大芯片厂家发布的消息来看,时间进入下半年之后芯片的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预计2022年上半年彻底解决芯片的供应问题。
虽然这一信息总体利好汽车市场的供应问题,但切不可“管中窥豹”。通过上文分析已经得知,目前汽车市场的供应问题一方面是汽车芯片短缺,另一方面则是汽车厂家有意控制线下价格,所以就算芯片供应得到缓解,汽车厂家还是可以想其他办法制造“困难”以此维持当前的汽车售价。
芯片危机结束了,下一个危机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