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汽车行业的“明争”相呼应,轮胎行业也处于“暗斗”之中,它们所面临的大趋势是相同的。
此前跟大家一起聊过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下,轮胎需要承受汽车跑得更快、更远、更舒适以及更安全的高要求。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轮胎厂商的成本压力。近期,受橡胶原材料供应,以及气候变化、疫情影响、海洋运力和港口中断等因素的叠加影响。诸如米其林这样的轮胎巨头,也开始酝酿裁员和产品涨价。
这种变化是不是像极了此前的汽车生产领域?受制于传统汽车制造业在盈利能力上的桎梏,以及日渐高企的成本压力和积弊颇深的运营模式。大型传统车企甚至被马斯克“吐槽”像剃须刀行业,只能靠卖刀片赚钱。这也给了借新能源东风而起势的造车新势力机会,大有颠覆传统的势头。那么轮胎行业未来也会诞生挑战米其林、马牌、倍耐力等巨头的新势力品牌吗?传统轮胎豪强们到底遭遇了怎样不同的困难,又做了哪些应对呢?
“供求、气候、可持续”三座大山
以米其林为例,该公司计划明年削减614个就业岗位。在今年年初,米其林就曾经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削减2300个工作岗位。本轮裁员或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此外,米其林北美公司还宣布,将旗下包括米其林品牌在内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价格上涨约12%。其余摩托车、商用车轮胎价格也将上涨,最大涨幅高达16%。本轮涨价预计将从美国、加拿大市场开始,最早在明年1月1日就开始执行。
造成轮胎厂商成本压力的最直接原因,当属原材料橡胶价格的持续上涨。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的背景下,石油化工、橡胶等工业原材料价格坚挺。以10月份为例,国内青岛地区天然橡胶现货胶价格上调350-400元/吨左右。今年以来,诸如炭黑、钢帘线、丁苯橡胶等轮胎原材料也都纷纷上调。此外,由于橡胶主产区今年多雨,且“拉尼娜”气候现象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原材料供应方面有可能长期看涨。
除了原材料的上涨,轮胎厂商与汽车厂商一样,也面临“碳中和”等可持续发展压力。从全行业来看,交通是仅次于电力和工业的碳排放重要来源。而交通板块的“碳中和”可不是管好汽车排放就可以了,轮胎在生产和使用中,也会造成大量石化原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此外,轮胎中的多环芳烃、短链氯化石蜡,以及大量的镉、铅、汞、铬等元素,都会对环境造成额外压力。
而为了实现“碳中和”和轮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大轮胎制造厂商也需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寻找新的技术方向。这样一来,优化精简传统部门,开拓新板块,也是意料之中。比如这次米其林除了宣布裁员与涨价之外,也将在明年计划增加322个新岗位。那么具体来说,轮胎厂商要如何应对新环境下的变革呢?
“回收、新材料、高利润”三个办法
更多运用回收材料,既可以减少对橡胶等天然原材料的依赖,又可以强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所以这也是轮胎厂商一直以来大力推进的项目之一。米其林在今年年初,就在智利与瑞典公司Enviro合资投产其首座废旧轮胎回收工厂。新工厂采用的热裂解技术,将从废旧轮胎中回收包括再生炭黑、热裂解油、钢材和可燃性气体等原材料,其中90%将再次用于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10%将转化为热能和电能,直接用于工厂的日常运转。
此外,普利司通也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计划,该公司也是第一家将“回收炭黑”大规模推向市场的轮胎制造商。早在2007年,普利司通就收购了专注于“翻新轮胎”领域的美国BANDAG公司。并在美、欧、日等市场上的卡、客车轮胎中,提供比重高达20-50%的“翻新轮胎”,以节约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大陆集团也表示,希望“最迟”到2050年实现完全碳中和。而从明年开始,大陆集团就将采用从回收塑料瓶中提取再加工的聚酯纤维来生产轮胎。
另一方面自然是寻找新的替代材料,更为彻底地解决供应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比如固特异就通过美国联合大豆基金会的支持,以大豆油为原料打造轮胎产品。按官方说法,使用该技术可有效确保合成橡胶材料的柔韧性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不受影响。另外,固特异还使用从稻壳灰中提取二氧化硅,生产节油环保轮胎。又或是在一些材质特殊配方的轮胎中,以玉米作原料代替传统的炭黑等等。
乍看起来,用回收材料或者是新材料,相比传统石化等天然材料来说,成本好像更低了。但是为了实现这类新技术的落地,要付出的研发和推广成本是无法忽视的。为此,各大轮胎厂商反倒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在其中。而解决资金来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售卖高溢价产品,也可以说是轮胎品牌的高端化。
类似米其林、马牌这种巨头本身已经处于民用轮胎圈子的金字塔顶端。旗下的PS4、MC6等高性能、高溢价轮胎产品,也开始更多出现在20万元左右,甚至更低价位的车型上。其次,像韩泰也在近年来陆续成为奥迪、奔驰旗下部分车型的出厂轮胎。而中国众多轮胎品牌,也希望借助“绿色”发展趋势,从中低端走量向更高端市场突破。
总结
与汽车行业的“明争”相呼应,轮胎行业也处于“暗斗”之中,它们所面临的大趋势是相同的。只不过站在前台的汽车制造业首先受到了浪潮的拍打,轮胎产业的集中度与专一程度,也让传统轮胎制造大厂的转型环境相对宽松。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或许新势力入局轮胎行业的日子也不远了,今年不是就有过华为造轮胎的“传闻”吗。
作者丨阮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