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平台化瓶颈 协同性、专业性很重要
连续亏损下,平台化的流量变现路更急迫些。
在行业分析师于盛梅看来,两轮业务烧钱不断、难见止步,四轮顺风车竞争强势且监管严苛。于哈啰出行而言利用现有流量优势多元化,几乎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唯一解。
2020年3月,创始人杨磊曾言:“哈啰的定位肯定不是做一家共享单车公司,更不是做一家两轮出行公司,哈啰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就是能成为中国下一代平台型企业。”
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的业务营收主要来源于本地服务。本地服务分为本地出行服务和新兴本地服务。
然虽背靠阿里的资金和流量,其新兴本地服务破圈路仍漫漫,不乏瓶颈突破。
2020年,社区团购风口正劲时,哈啰推出社区团购业务“哈啰惠生活”。只是入场后并没泛起多少浪花,甚至被曝已放弃。
2021年新能源“造车”势力火热,哈啰也瞄准两轮电动车、宣布造车。2021年4月发布适用于两轮电动车产品的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号称要做电动车界安卓,并推出首批搭载该系统的电动车产品。
本地生活方面,也有持续试水。如在成都等地推出自有品牌住宿业务“哈啰小旅馆”和“哈啰酒店”。
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哈啰多元尝试,积极进取精神可嘉,也迎合流量变现的平台逻辑。不过,多元布局忌讳相关度低、考验业务协同及运营专业性。如何打通“生态”链、尽量降低试错成本、培育成本是哈啰一道严肃考题。
“哈啰当下拥有出行流量入口,但不能盲目多元,整体步调应有一定的战略规划。在本身主业就亏损的情况下,没有太多试错腾挪空间,扎实跑通一个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或更为重要。”林永补充道。
所言不虚。本地生活是个大生意,但大生意也有大竞争。比如美团的虎视眈眈,新入局者想霸占一席不容易。
同时,多元化也有赖于资金支持。亏损加剧、IPO搁置下,哈啰牌面如何呢?
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底,哈啰出行账面现金仅余19.22亿元。要知道,2020年底美团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大约为611亿。
2018-2020年哈啰出行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为2.94亿元、11.68亿元和21.98亿元,合计约36.6亿元,而三年亏损近50亿元。
好在,哈啰终迎“甘霖”。
11月9日,哈啰出行完成新一轮融资签约,总金额2.8亿美金。投资机构包括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阿里首次入股。
只是,综合平台愿景,这2.8亿美金只能短暂“解渴”。
放眼赛道,仅是出行领域就远没优势。今年9月6日,曹操出行宣布完成38亿元B轮融资;10月26日,T3出行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77亿元人民币。“弹药”比哈啰更充足。
自然,这更突显排兵布阵的重要性。精细化、专业化、协同力、战略前瞻、实操效率,哈啰出行还需多少呢?
05
讲好闭环故事 马拉松比拼
顺风车领域,面临合规风险;多元化方面,也处苦苦探索阶段。梳理之下,无论嘀嗒出行还是哈啰出行,二者痛点是相通的。要想解题IPO困境,根本而言需要一个闭环性更强、确定性更强、更令人信服的商业故事。
谈及网约车的资本逻辑,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分析表示,总体逻辑不会大变,但是对于涉及数据基础设施的项目,由于资本市场兑现的趋向变化,其估值基础逻辑、倍数、总体业务拓展方式都将发生深远变化,企业必须未雨绸缪。
如何形成完备、成熟、高效的商业闭环,如何加宽加深护城河?
两者也在持续发力,不乏探索。
聚焦嘀嗒出行,亮点是智慧出租车业务的“三化”改革。通过“数字化、网约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以行业升级者角色切入市场。
创始人、CEO宋中杰曾表示,“出租车不应走向没落时代,而是应该让它走出困境,甚至走向辉煌,需要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来改变出租车的短板,发挥优势。”
再看哈啰出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下,业务协同力提升明显。
招股书显示,60.5%的哈啰助力车新用户、40.2%的哈啰顺风车新用户、39.9%的哈啰顺风车新接单司机、63.2%的哈啰电动车新用户都来自哈啰单车服务。
技术导向的精细化运营,亦让哈啰拥有开放AIoT平台技术能力,提供一次接入、场景互联、智能运营的解决方案。以两轮业务为例,不仅服务自己,还帮助城市管理部门实现两轮车辆的骑行、停放、安全驾驶等行为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
11月25日,哈啰出行宣布面向经销商推出新一代电动车“智慧门店计划”,生态协同再进一程。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表示,2022年将对两轮电动车业务各环节加大投入。
可见,在商业模式的完整链路上,二者都有良性探索。但能否真正做实、做稳、做透,仍是一场破局马拉松。
好在,好饭不怕晚,改变就是希望。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