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盛宴不止,索尼、本田两强携手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城市汽车
关注

日前,日本索尼集团和本田公司联合宣布,已就纯电动汽车业务合作基本达成协议,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推出“高附加值的纯电动汽车”,未来还将提供一系列出行服务。消息一出自然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关注。

索尼入局造车由来已久

其实在此次实锤之前,索尼要造车这事已经甚嚣尘上,早在2年前的CES上索尼就宣布过要进军造车行业。到了2022 CES展上看到索尼公司带来的全新纯电动SUV——VISION-S 02概念车之后,大家才明白索尼造车并非只是一句口号。在汽车产业竞争加剧,且市场内卷化严重的当下,不少车企要实现向上突破,就必须在产品创新、技术投入、资金融合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而车企巨头和科技大鳄的强强联手,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捷径。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田和索尼这两家日本企业选择携手共进就显得顺理成章。

单独来看,这两家企业在各自领域中都称得上是市场的佼佼者。本田,日本一家跨国机动车制造商、世界500强企业,现役产品线由汽车、摩托、动力产品和飞机四大业务组成。在国内市场,本田品牌的汽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产品质量也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所以本田成为了国内最受欢迎的日系汽车品牌之一。索尼则是影像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行业巨头,,是日本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在国内,索尼的单反相机、电视机、PS系列游戏机,都得到了国人的高度认可,同样有着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两者在成立公司,合力造车之后,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专长,形成1+1>2的整合效应。本田将主要负责车辆的车身制造、驾驶性能、售后服务管理等工作,索尼则会带来成像、传感、电信、网络和娱乐技术方面的功能。本田更期待这次合作能够创造全新的、意想不到的价值,紧跟未来十年的大趋势,“重新定义交通出行”理念。

索尼下场造车其实早有准备,看着我们国内小米、百度、华为这些科技巨头纷纷下场造车,同为科技巨擎的索尼岂会甘为人后。早在2017年,索尼就发布了一款类似方盒子造型的电动概念车SC-1。据官方介绍,SC-1只是一款试验性的车辆,索尼之所以推出它,主要是想通过这款车型探索一种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新出行工具。

在SC-1之后,虽然索尼没有承认未来有造车的打算,不过关于索尼“造车”的传闻确是越传越多。2019年有消息曝出,索尼在寻求汽车零部件厂商的合作,2020年,更是有新闻指出索尼的概念车或已进行了道路测试,还评估了动力系统和安全性能。直到2022年初的CES上,多年否认造车的索尼在准备充分之后才正式确认将要进军造车领域。

两强携手 索尼、本田各取所需

相比国内市场的企业合作灵活性,在日本这种跨领域式的合作还是比较少见的,毕竟日本国内市场比较有限,很多大型企业往往专注于国际市场的开拓。但是随着汽车产业向着新能源、智能化发展脚步的加快,依托单一车企的研发和供应配套,会产生很多无形成本。因此,为了做到边际效益最大化,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是最为便捷的办法,这也为索尼进入汽车市场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不过,索尼下场造车,选择自己建厂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没有造车经验的它而言,要付出的并不仅仅是工厂、设备和人员方面的众多投入,还有生产线管理、渠道推广、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田汽车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新车型是最佳的选择。

那为何是与本田而不是实力更强的丰田合作?细化来看主要是这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丰田汽车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领域介入较早,已经与谷歌、苹果开展起了有效合作,这时候索尼在加入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其次,相比丰田这样的全球汽车巨头,从企业量级上看索尼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在企业合作方面,索尼的话语权相对会更弱,而这对于想要在智能汽车领域大展拳脚的索尼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综合比较来看,同样有着较大市场规模,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打造出一个全球化电动车专用平台的本田就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也希望在2025年能够看到两家公司在电动化事业上取得积极的成果。

写在最后:

索尼与本田在各自领域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手,以最高效率,最快速度实现汽车智能化转型。在互联网跨界造车的热潮下,目前百度、小米、华为和索尼都已入局,之后竞争的态势势必会更加明显,相信各家也体现出不同的技术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对于这种情况,消费者是喜闻乐见的,年轻的用户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用车需要去选择合适自己的车型。

       原文标题 : 跨界造车盛宴不止 索尼携手本田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