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保鲜”难题
如果高精地图能解决鲜度问题,也就堵住了马斯克的嘴,在自动驾驶的传感器中,也能争取到更高的名分,甚至压倒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
那为什么图商不提高高精地图的鲜度呢?
这和高精地图绘制和更新方法有关。
主流制图方式是,通过自己的采集车,收集激光雷达数据、GPS数据、摄像头数据等进行识别、融合、3D建模,形成高精地图,再发送给车企。
比如,四维图新在2021年底就有约80辆具备高精地图采集能力的采集车。百度号称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高精地图采集车队。
在首次发布之后,后续地图的更新,主要仍然要依赖图商自己的采集车来更新数据,经过处理后,更新高精地图,再发送给客户。
这一制图模式,显然费时费力。
不计城市快速路,当前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约16万公里。以1辆采集车1天采集有效数据100公里计算,100辆采集车需要16天才能采集完一次。
城市快速路的高精地图采集更加困难,因为路况更加复杂,速度也更慢。
因而,现在高精地图覆盖面30万公里以上的图商,只能一个季度才能更新一次。
但是,高精地图也可以像特斯拉采取方法一样来更新,那就是众包采集+识别提取+动态下发。
这一模式下,搭载了激光雷达或者高清摄像头的消费者车辆,可以在日常行驶中获得很多数据。如果将数据上传给图商,就相当于一辆采集车采集的数据。如果智能汽车的保有量大,就相当于图商有了一个很大采集车队伍。
更通俗来讲,众包采集相当于发动人民群众一起绘图,人多力量大。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采集任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就化解为无形了。
在普通导航地图方面,图商们已经这么做了。
如果你开车用地图导航,有时会收到一个提示,问你前方是否发生了交通事故。另外,导航地图用户以数亿计,每天向系统反馈很多地图信息。其中部分信息,经过甄别确认,被更新到导航地图中去。这就是普通导航地图的众包更新。
但是,这一众包反馈的信息非常有限。高精地图的众包更新,所需要的数据量要大得多。如果要高质量更新地图,就需要用到定位、高清摄像头甚至激光雷达。
但是,这种行为,可能已经走到了违法、违规的边缘。
根据国家测绘管理部门的部门规章,除有导航电子地图资质的企业,其他单位和个人在使用高精地图过程中,都不得携带其他带有空间定位系统(如GPS等)信号接收、定位功能的仪器开展显示、记录、存储、标注空间坐标、高程、地物属性信息,以及检测、校核、更改高精地图相关内容等测绘活动。
如果,普通消费者的车辆,只是用摄像头记录周边环境,一般不会被认定为是测绘活动。但是,如果用了激光雷达,就容易达到测绘的标准,会被认定为属于“测绘活动”的范畴,数据收集的主体应具备相应的测绘资质。
而如果要让普通百姓也拥有测绘资质,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国内这一众包采集、更新高精地图的方式,还没有大规模开展。
在这种背景下,图商运营高精地图的成本极高。以采集车的成本为例,单车成本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一辆,此外还有采集车工作人员的成本,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成本。
这就是所谓的“建一次图容易、养一个图难。”
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采集车队,高频次采集数据,更新高精地图,是任何一个图商都做不到的事。
高精地图的鲜度,就停滞在了目前季度更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