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防疫“优等生”上海突然就“病”了,相信这让谁都没能想到。在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抬头,上海就第一时间做好防范工作,在2年的时间里对于一座货物吞吐量巨大,人员流动频繁的国际化大都市能够将全球肆虐的疫情做到有效控制实属不易。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变异而来的奥密克戎传播性更强,上海为了打赢这场艰巨的动态清零“攻坚战”,进行停工停产,区域式封闭化管理,全面降低人员流动性。在这样的局面下,汽车产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物流停运、零部件停供、整车制造也陷入停产的阴影之中。
根据乘联会3月车市销量数据,由于3月下旬全国各地就出现疫情扩散的迹象,导致当月汽车零售市场下滑幅度超过10%。尤其是东北疫情的加剧,让一汽-大众、华晨宝马、一汽红旗等车企销量大幅下滑。
其后,上海的疫情也犹如洪水倒灌,一发不可收拾。3月14日,在上海市加强管控之前,上汽大众安亭工厂接到了48小时闭环隔离的通知。原本工人们只是和往日一样进行普通加班,但随着疫情的加重,工人们被告知留在工厂里,晚上就睡在帐篷里或者行军床上,过上和上海民众一样的封控区生活。
3月28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停产;3月31日,上汽大众关闭部分工厂生产;4月9日,蔚来汽车宣布暂停整车生产;4月13日,长城坦克品牌发布通知称,受到上海、江苏、吉林等多地疫情影响,坦克300车型共涉及8家供应商伙伴已经停工、停运……
从上海市公布的第一份三区名单来看,在汽车产业集中的浦东新区,封控区与管控区占到了全区近54%。嘉定区虽不属于疫情的重灾区,但同样处在严格管控状态。在缺少员工的情况下,工厂即便达到了复工复产的条件,但现实问题是依然难以回归到疫情发生前的生产进度。
除了人员缺失造成的生产效率急剧下降之外,城市的停摆和道路的封闭让整个物流体系也停滞下来,这使得让原本四通八达的汽车配套供应链因为失去了流通能力而成为了一座座产业“孤岛”。配套零部件进不来,产品无法组装生产,让整个生产线陷入了“难为无米之炊”的糟糕境地。
据统计,在本轮疫情中,上海有超过100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停产减产。产业链的供应不稳定,也导致整车企业出现停产状况。其中不乏特斯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蔚来汽车、长城汽车、东风日产等“明星车企”。在停产、停工等消息的影响下,汽车产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开始持续走低,部分车企的股价甚至出现了“跌跌不休”的情况。
在这种令人焦虑且无助的局面下,4月14日晚,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首先按奈不住,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了“预警”文字,“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4月15日,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大嘴”余承东也在朋友圈表示,上海如果继续不能复工复产,5月份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是汽车产业。
随着何小鹏、余承东先后在社交平台发声之后,汽车产业的困局受到了更多的瞩目。据了解,尚未完全停产的部分整车制造厂、零部件制造厂等仍采取“闭环系统”艰难运营,但与多数已经停产的工厂一样,原材料实际已经断供,现有的库存能够支撑多久,后续上游的各家供应链能否跟上,在产业链环环相扣的情况下,短期内的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面对当下的艰难困境,工信部也及时派出工作组赶赴上海勘察,集中资源推动集成电路、汽车等重点产业666家企业复工复产。上海市经信委16日公布了第一批重点企业“白名单”,其中与汽车相关企业超250家,如特斯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在列。
但是,疫情所导致的损失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修复的。产销数据显示,3月份上汽集团共生产了419721辆新车,同比下降16%。不过,这只是3月份的数据,上汽大众是在3月31日才关闭部分工厂,上汽通用和上汽乘用车则采取封闭管理等措施保证了正常运营。也就是说,真正的数据下滑将会在4月份才显现出来。根据乘联会统计分析,上海地区汽车相关产量约占全国的20%,并且在停产前上海地区的汽车生产状态就属于满产,因此在停产过后,这部分损失在短期内也无法修复。
写在最后:
2022年对各行各业的冲击都很巨大,相比2020年的武汉封城,此次遭受冲击的上海和吉林,在汽车产业规模上都要超过武汉,集中了中国顶尖的汽车制造和研发中心。理论上,上海市和吉林省为期一个月的封控将导致40万辆车的损失,而且吉林和上海都有大量的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此番疫情的不确定性,给汽车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叠加上此前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供应短缺等一系列困难,也许车企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与兼并重组。
原文标题 : 疫情再虐汽车产业 复工复产能否拯救当下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