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围城”的突破口
“应用场景的推动,是氢能整个产业链前进的必要条件。”郭刚提出一个关键点——只有能落地的技术和理念,才不是“空中楼阁”。
氢能的商业化“围城”,首先需要找一个突破口。
在新能源行业有多年投资经验的中信建投资本投资总监胡苏表示,“目前,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更多在看交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车。随着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我们也希望通过汽车的带动,让技术、材料等产业链迅速成熟,可以往船舶、航空器等领域拓展。”
以北京为例,据统计,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累计投放氢燃料电池接驳车辆近2000台,累计运行里程320余万公里,减碳2600余吨。
为什么交通运输部门为成为首要的样本案列?
根据IEA测算,中国交通运输部门占2020年中国能源体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目前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约95%的终端能源需求仍由石油产品和天然气满足。然而,相较传统能源车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千克。为实现大比例的节能减排目标,运输部门急需清洁“新动力”。
在刚需下,徐真也对整个行业趋势和周期表示乐观:“到2025年是国家示范应用的第一阶段,国内预想主要是交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商用车。这其实可以算出百亿级的市场规模。过程中除了政府引导,整个市场化的积极响应又会推动规模进一步发展,实际规模远远大于估算。”
在商用车领域,首当其冲需要“绿色革命”的则是重卡。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曾表示,替代柴油重卡等柴油车型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当务之急,因为柴油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了车辆排放总量的近七成。
目前,天津港、张家港、嘉兴市、内蒙古市、北京市等地区纷纷确定了氢燃料电池重卡试点。据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重卡(换电、燃料电池)有望从大型企业、港口、园区等特定场景开始逐步渗透,2022年氢能重卡销量有望达到3500辆。
与锂电的新能源汽车一样,政府的引导、扶持都是推动飞轮运转的一个关键力量,但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而言,能否长期发展依然需要跑出适合的经济模型。
“补贴总归是一种推动的助力,它永远不能成为一种主力。”郭刚认为,补贴效果和产业的成熟度能不能做到无缝衔接,甚至产业的成熟度走在补贴前面,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那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这个经济模型能否跑通,如何跑通?维纳股份董事长王顺冉算了“一笔账”。
“现在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能源价格,车辆价格影响反而不大。”王顺冉测算了一个案例:一辆49吨的重卡,20元一公斤的氢气价格,车价约为100多万元。这辆车一年的营收约为100万,单台车的毛利约五六万元。如果氢气单价上升到40元,这个经济模型就显然不理想了,需要一些补贴。
不过,据王顺冉介绍,我国已经有几个省把加氢单价控制在20元以内。“这样的经济模型是可以达到的,只要经济模型一旦成型,行业发展速度会超出大家的想象。”
在具体的项目落地层面,氢能汽车还将面临和电动车相似的问题:加氢站够不够?
所以,考虑到早期成本控制,王顺冉表示可以尽可能选一些物流密度相对集中的地方,比如工业品物流。
“比如内蒙、陕西的煤炭短导市场,运输部半径不超过100公里,但是每天要跑好多趟。一个三四吨规模的加氢站基本就能满足整个区域内的所有车辆需求。”王顺冉说:“港口也是物流相对密集的地方,或是小范围内的大型物流园区内的短导,介质有可能是叉车。这样的场景很有实用性,因为供给网络相对好建。”
加氢站决定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做多远,行业渗透有多深。对此,王顺冉认为布局思路应该是:由点及线,最后形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