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自残”送丰田全球第一?俄乌冲突送上“助攻”

路咖汽车
关注

至于说这次可能牺牲的经典车型,待到合适的时候再“重生”,也是我们见怪不怪的桥段了。

最近有关内燃机的内容看多了之后,发现自己都快要“精分”了。一方面,内燃机是各大传统厂商的主要利润奶牛,但是电气化的趋势下大家似乎又对内燃机唯恐“避之不及”。这不,大众汽车近日又宣布要在2030年之前,放弃数十个内燃机车型。结合此前大众集团将在欧洲的汽、柴油车型中,削减60%的车型阵容。大众集团这是铁了心要与内燃机划清界限了吗?而这7年时间里,预计将被“砍掉”又会是哪些车型呢?

大众汽车”或将走向高端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大众集团是要与内燃机划清界限吗?不是的,它只是要与不赚钱的内燃机车型划清界限。这样说事情就很清晰了,大众集团在“航母调头”的过程中,优先抛弃高投入、低产出的负担,只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这些车型大多是采用传统内燃机动力。

在2021年销量下滑,但利润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似乎大众集团也并不再纠结与丰田持续多年的“世界第一销量”之争,对利润的争夺才是更重要的问题。于是曾经以性价比著称的大众汽车,或许保留下来的产品线价格将会不再那么“亲民”了。

在推测具体停产车型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柴油车在大众集团体系中的地位将快速下滑。其实这是自“排放门”事件后,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出来的结果。曾经,柴油被以大众为主的诸多欧洲车企推广为“清洁、节能、高效”的优质汽车燃料。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也是全球最大的柴油汽车市场。然而在“排放门”后,柴油动力已经失宠,大众集团进一步削减柴油动力车型也是意料之中。

而在具体会砍掉哪些车型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奥迪在年初的表态。早在2月份,奥迪CEO马库斯·杜斯曼就表示,包括奥迪A1、Q2等产品线将在产品周期结束后正式停产。大众汽车本身或许也将采用类似的办法,比如一代经典甲壳虫的落幕。推算下来,诸如大众Polo,甚至高尔夫和捷达(海外版)的地位都不稳固。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市场高尔夫的生命力还不错,但并不意味着其衍生车型也能平稳过关。捷达(海外版)则是更倚重北美的市场表现。

另外,昂贵的车型也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放眼大众集团而言,价格高昂又“不愁卖”的保时捷、奥迪等等显然比大众品牌的高端车型更值得倚重。具体来说,夏朗的生命周期或许就将迎来终结,这款MPV迟迟没有出现继任者的迹象。帕萨特的地位应该是稳固的,不过CC似乎正在被Arteon系列给替代。途锐的命运也好过当年的辉腾,目前第三代途锐的产品力还是很在线的。

俄乌冲突,送大众出门,送斯柯达下楼

好钢用在刀刃上,但近年来汽车行业的现实是,传统车企巨人转身,刀刃太长(用钱的地方太多)。但供应链频繁出状况,所谓的“好钢”越来越少。俄乌冲突的爆发,对于地处欧洲的大众集团而言,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冲突爆发之后,大众集团旗下,大众、斯柯达、奥迪、保时捷等品牌都被迫减产。大众集团甚至有意将相关供应链转移到北非、东欧,甚至中国以及墨西哥。

但俄罗斯、乌克兰的资源输出恐怕短时间之内将很难得到缓解。比如说乌克兰的氖气就占到全球市场供应的一半以上,对俄罗斯的制裁则不仅推高了欧洲地区的能源价格,还将包括铝、镍、钯、铂等金属的价格送上了过山车。

除了供应链以及资源的输出,俄乌冲突还影响了大众集团的销售市场。俄罗斯本身就是全球十大汽车消费国之一,去年总销量大约为167万辆,同比还有约4%的增幅。无论总量还是增幅都超过了法国、英国市场。

而乌克兰同样是拥有4千多万人口的欧洲人口大国。具体来说,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Polo、斯柯达Rapid(国内昕锐)都是去年俄罗斯销量前十的车型。而且斯柯达在俄罗斯市场的增幅速度相当不错,去年总交付量超过9万辆,同时包括乌克兰在内的东欧市场,也一直是斯柯达稳定的“后花园”。

然而现实是,大众汽车设在卡卢加、下洛夫哥罗德的工厂已经停产,并停止向俄罗斯出口汽车。斯柯达在以上两个地区同样设有工厂,生产车型覆盖 Rapid(国内昕锐)、Octavia(国内明锐)、Karoq(国内柯珞克)和 Kodiaq(国内柯迪亚克)。冲突发生之后,斯柯达位于俄罗斯的工厂仍然在运转,但也在不断评估接下来的发展。对斯柯达更重要的是,目前冲突导致的东欧地区供应链的影响,以及俄罗斯货币贬值,导致目前在当地销售车辆的利润大幅下滑。

写在最后

主观“赚钱”的意愿,以及客观供应链的持续压力,大众汽车乃至整个集团对于低利润车型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主动停掉部分燃油车型,或许会导致大众集团在短时间内无力在体量上与丰田集团较劲。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众急于划清与内燃机的界限,更不代表已经投子认输了。相反,大众集团已经很有决心的开始向下一棋局挺进。至于说这次可能牺牲的经典车型,待到合适的时候再“重生”,也是我们见怪不怪的桥段了。

作者丨阮嵩

       原文标题 : 大众“自残”送丰田全球第一?俄乌冲突送上“助攻”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