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乐高,编辑:小市妹
贵州有两宝,都和醇有关:白酒里的乙醇,汽车里的甲醇。
靠着赤水河谷这条黄金酿酒带,茅台、习酒、国台、珍酒……既给贵州挣来了品牌的面子,也带来了经济的里子。
和白酒里的乙醇相比,甲醇少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但它的价值,却一点都不少。
作为工信部甲醇汽车试点城市,贵阳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一共有17000多辆甲醇出租车,穿梭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里。
这些出租车还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吉利制造。
▲图片来源:吉利控股集团官方微博
2015年6月,300辆吉利的甲醇燃料轿车,第一次出现在贵阳街头,开车的出租师傅很快就发现,烧甲醇的车更省钱,车里也更干净。
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组织召开了贵阳市甲醇汽车试点工作验收会议。专家组认为,和汽油相比,使用甲醇燃料不但能效提高约21%,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6%,试点车辆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等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非常规污染物甲醛排放低于规定限值要求。
于是,贵阳的甲醇汽车从300辆变成了1800辆,又变成了今天的17000多辆。
甲醇带给贵阳乃至贵州的,并不只有更清新的空气,更干净的出租车这些“面子”。它还包括全贵州每年15万吨的汽油替代、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基地、甲醇汽车配套的零部件工厂、以及煤炭深精加工的新产业链这一长串“里子”。
在“碳中和”目标下,甲醇路线的本质,其实是这道宏大命题的选项之一。
【碳中和是道多选题】
风、光、水,对中国而言,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行动路线,从来不是单一答案。
提及清洁能源,世人只知光伏,却不知道在清洁能源的历史上,old money不是光伏,而是风电与水电。
风电浪潮,始于90年代“乘风计划”,兴于2003年政策入场。当年吹动风机桨叶的两股政策风,来头都不小:前一股是风电特许权招标政策,电网公司开始向风电投资者购电;后一股,是著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让风电获得了钦定的产业地位。
水电的资格还要更老。比如1400多条河流,给了四川“千河之省”的称号,也铸就了水电大省的底牌。但真正让整个西南地区的水电开发骤然提速的,则是西电东送工程的上马实施。
过去20年里,中国在多条战线上同时规划了空前规模的产业政策,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建设、财政的直接补贴,企业级别的投入,以及形形色色的政策组合拳,在风电、光伏、水电各条路线的支出总计高达几万亿。
这种在清洁能源上的决心和行动,带来了实际的战果。到了2019年,中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27%,都冲上了全球第一。
多头下注的政策,也带来了批评的声音。在一些经济学家口中,它被定义成“扭曲资源配置”,是开市场经济的倒车。
经济学家的看法有学术上的道理,但局限也很明显,一句话总结就是:格局太小。
单押一门,虽然眼下成本低投入小,但是也意味着中国清洁能源将被锁死在一条道上。而任何一个潜在的技术苗头,都可能成为未来的超级赛道。在路线选择中,中国错不起也输不起。
因此,这种“多线出击,全面押注”的策略,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主动的政策哲学:用多项选择的方式,筛出未来最能打的选手。
和风光水相比,甲醇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能源上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由于石油危机的出现,为了缓解国家能源安全和平衡外汇,积极寻找石油的代用能源,理化性能接近汽油,燃烧效率高于汽油,燃烧排放不会产生那么多有害物质,原料资源丰富且价格又低廉的甲醇,自然进入了欧美国家的视野,成了汽油的替代选择。
但困难也是现成的,问题出在技术上。以当年的汽车技术,实在难以驾驭这种燃料。
比如低温下,液化的甲醇容易污染机油,从而出现乳化变质问题;比如由于腐蚀性和橡胶的膨胀作用,甲醇对防腐、防膨胀添加剂要求极高。比如甲醇溶剂易破坏气缸壁,发动机需要特殊材质避免磨损。
此外,不完全燃烧的甲醇,会形成比汽油还高的污染排放,所以尾气处理装置也要跟着配套……
通用、福特这些主流车企,其实很早就上马过甲醇汽车的研发,但正是这些技术难题,卡住了巨头的脖子,最后又不得不黯然下马。
到了新世纪,善于做多选题的中国,能冲破这一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