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疑似麋鹿测试转向失灵,理想在汽车产品质量的分类数量上战胜了特斯拉,但让人疑惑的其实是,整个市场里为什么只有它,总在出事?
就在10月的最后一天,我和一个车企营销部门的朋友在聊天,话题的中心思想就是李想立出“500万内最强”这个梗的精妙与胆魄。精妙在于,它能长期保持李想的热度,销量高的时候,消费者和很多人确实会认为它是最强,出现不好的舆情时,这个梗还会被内容创作者们拎出来,又一次进行传播。胆魄的故事,则不用多说了,李想在微博上、内部会议、用户小圈层里Diss车企、友商、汽车媒体,出一个长篇小说不是问题。
甚至这个梗,即便是理想L9也在2年后和理想ONE一样停产,也还会流传下去。
10月的销量数字出炉了,理想的数字比蔚来少一点,还是达到了10052辆。销量上,理想汽车显然是目前的汽车市场头部企业,它的红火代表着很多消费者确实对其认可,不论言行。不过,随着最新的麋鹿测试疑似转向机出现问题,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探究一下,“从理想ONE再到理想L9,短短几年时间,从下摆臂、到座椅,发动机啸叫,发电机裂开、再到成佛坡,空气悬挂,还有眼前的转向机,为何这家企业总在面临产品质量方面的话题和质疑?”
转向机为何故障,其实有很多前例可鉴?
此次理想的最新事件,源自一家汽车媒体在对理想L9进行麋鹿测试时,该车型在一个转弯后就发生了转向助力“失效、失灵”,小范围转动时有助力,而幅度稍大则失去转向,同时,车辆没有故障码弹窗。因为有着视频的全程记录,也因为汽车忽然发生助力失效、失灵时会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于是理想L9又一次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之所以说又,因为这款上市不久的新车,之前已经连续2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分别是,7月时,在众多媒体对理想L9进行动态测试时,发现其悬挂压缩存在问题,转弯时出现侧倾过大;
7月时,重庆的理想L9试驾车发生趴窝,原因为空气悬挂损坏,而来自理想汽车的危机公关,也直接引出了一众大V的反击。理想公关团队表示,该车辆是以90km/h时速,开进了一个20cm深的坑后,导致空气悬挂损坏。而反击则是,这种场景下,轮毂轮胎肯定先坏,以及会发生车辆失控与翻滚等。
眼前的转向失灵,也经历了几轮专业分析,目前对于理想汽车和理想L9车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
1.是单车问题,还是供应商的整体问题,亦或者是车辆设计问题;
2.如果是单车问题,那比较好解决,助力液、转向机皮带等出现问题,在很多车上有所出现,比较好维修;
3.如果是供应商问题,也比较好解决,先更换供应商,再对已售出车型进行召回并更换,如果态度诚恳一些,还可以像处理空气悬挂爆裂那样,给予转向机一个长质保政策,以稳定车主;
4.如果是车企自身的设计问题,那就比较复杂了,需要技术归零并重新验证,再分批给到购车用户解决方案。
总之,如果转向失灵是偶发的小概率事件,那理想汽车的压力不大,而如果真的是车辆设计的相关问题,那理想汽车就该小心了,因为一旦有了实锤,其刚刚起势的销量,可能会遭遇当头一棒。后续还会进一步引得资本市场的不信任,股价、市值、融资能力等进一步受损。
言而总之,理想汽车当今向市场主要推出的2款新车,理想ONE和理想L9,都不得不面对消费者的质疑。
实际上,除了上市不久的理想L9,在此前,我们曾对理想汽车的首款车型理想ONE进行过相关质量事件的相关梳理,如下图。
作为一家在市场里推出新车不到5年的车企来说,理想汽车因为年轻,被很多消费者所理解。但从其车型经历消费市场考验的结果来看,它目前尚不具备对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有效把控能力。从最初的三电系统,到之后的增程器,再到后桥减速器,悬挂,下摆臂,动力电池。不论是理想ONE还是理想L9,都做的不够好。
理想的造车逻辑,比特斯拉的第一性原理还差一些
那么,从上述的表现来看,你我是否可以认定理想汽车当前比较好的发展势头会被按下停止键?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的核心诉求,中国和全球的消费市场基数都足够大,所以在燃油车130多年的发展历史里,至今还是有一些产品质量不可靠,但却依然活着,且历史还不断的企业。如,欧洲人之于菲亚特,美国人之于克莱斯勒、道奇、Jeep,英国人之于捷豹路虎等。
反正不管怎么着,能够有自己的独到特色,在当前的汽车市场里活下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在回到理想汽车,“怎么出事儿总有它?”这个话题上,其实该认真被讨论的是,理想的造车逻辑到底是什么。
“理想的企业运营很省钱,这点大家从财报上就看得出,研发的钱没有蔚小高,运营的费用也没有蔚小高。它的造车思路就是严控成本,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车企一般不会对人才的成本有太大控制,不过理想的工程师们在行业里的收入在相对中低档,我前同事就在那,最近聊天已经准备换家公司了。”这是一家中国自主品牌工程师给我的反馈。
几乎所有在汽车行业中从事的人都知道,理想在造车这件事上,无所不用其极的在寻求降低成本。智能化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更高,所以要开度那些传统成本来反哺智能化的投入。于是,这种造车逻辑下,就出现了一个局面,它对于造车和造车的人,并没有投入像其他车企那么大的精力。
关于造车,理想当下的车型,在很多媒体和车主的拆解之下,露出了借鉴的模式。
在对理想ONE的拆解中,其底盘的整体结构、关键零部件,甚至是零部件数量均与丰田汉兰达几乎高度一致。这一话题在彼时也引发了很多的讨论,观点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工程师和车主圈所说的,逆向丰田汉兰达,担心会更少一些,而且很多国产车的逆向模式已经基本打通完成度还不错,如果是完全从0开发,反而会遇到更多问题。另一种是网络舆论圈,对于理想本身的技术实力因为逆向造车不能进行认可,表示不够光彩。
我们专门对此采访过车辆工程师,常见的做法是,买来要逆向的车型,对其进行拆解并3D扫描,逆向完成建模,之后与供应商交流,进行硬件的相关匹配,完成数据建模之后再进一步改造管路/支架/结构件等。当前,逆向的对象更多是日系车,因为其产品设计冗余要比欧系/美系更强,所以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理想ONE之后,理想L9也被进行了相应的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这次逆向的疑似目标不再是日系车,而是来自欧洲的沃尔沃XC90与宝马的CLAR平台。甚至于有好事者深挖后发现,其甚至逆向了宝马CLAR多预留的一个孔洞,那一孔洞原本是为了兼容宝马X5、宝马X7不同的装配需求。
当然,逆向并不意味着要被一杆子打死,毕竟日产、丰田、本田的发家史均来自于逆向,目标既有英国的奥斯丁,也有欧美的很多知名车型。当然,它们三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脱离了逆向,有的是选择买断这一技术授权,有的是通过逆向积累了经验研发了新的技术。日系车崛起之后的韩系车也是如此,因为朝鲜战争,韩国企业得以拿到了更多的日系车技术,最后用30年时间排到了全国销量前列。
所以,逆向这种事儿,要分2面来看,如果一直在逆向那不可取,如果通过逆向积累经验再完成自我创新,就值得夸,因为创新很难,追赶相对容易。那理想的问题出在了哪儿?还是出在了它的造车逻辑上,即对车不那么重视,对消费者相关的座位数、空间、智能等更重视,且成本偏移。
另外,再对比行业的话,理想还面对另一个挑战。早在几年前,汽车圈、媒体圈就都对理想提出了一个疑问,一直以来坚持增程路线,何时造纯电动车,何时造就得何时重新交学费,走一遍路。如今,理想已经宣布了2023年要推出纯电动车型的消息,那么问题来了,为了追求车成本的足够低,开发速度足够快,它又要来向谁学习?
传统大厂尚未推出足够棒的纯电动车型,和理想进行竞争的中国新势力们还在精进自己的技术,理想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并没有特别好的成功底盘、结构等进行学习。
李书福在汽车圈里有一句话,“造车很简单,四个轮子一个沙发”,到了如今的时代里,被理想慢慢改成了“造车很简单,四个轮子+X个沙发+X个Pad+X个冰箱”。理想能卖的不错,自然是因为消费者有需求,它也很好的把握住了全家出行+看电视+智能+相对省油的那些需求,但付出的代价一定程度上,则是产品质量遭遇挑战。
写在最后
其实不久前,我曾经和国外的媒体通过邮件,想聊聊欧洲人如何看待中国车企的出海潮。之中有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为什么不出海。德国人觉得,可能是因为它的逆向会涉及到专利方面的话题,同时还有这种更偏智能却降低车辆成本的做法,可能经不住欧洲消费者的考验。
本土品牌在本土自然是有发展时间的,但看着华为们慢慢的开始月销量突破1万台,看着自己原本的很多绝对特殊性在被取代,理想的成长时间可能不长了。毕竟,不能每次出事儿的时候,总有它吧?
还有,到了它转换纯电动技术的时候,也不能继续这么连着出事儿吧?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断轴、转向消失、爆悬挂,为什么出事的总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