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遭分食,小米大本营承压,造车成救命稻草

光子星球
关注

小米IoT遭分食

小米以“性价比”起家,米链产品也延续了这一基因。

从成长到成熟,也是小米从追求市占率到侧重毛利率的过程。正如其诞生于性价比定位,决定了大量米粉的消费观很难短时间被扭转,为其近年冲高增加了难度。

作为IoT产品转化的原点,手机情况如此,米链产品难以避免受到影响。在小米商城给流量、MIUI当桥梁的生态链上,米链产品成长迅速,不过也很快碰到了“利润天花板”。

九号公司是小米对米链最大的一笔投资,但在茁壮成长后反而对小米生态链构成了威胁。在与小米的合作中,九号公司需要小米的渠道获客,而小米参与利润分成,想要走出低毛利率束缚,只能在自有品牌和品类上拓展。在招股书中,九号公司曾明确提到:公司并不属于小米定义的典型生态链企业。

今年三季度,九号公司毛利率为25.88%,远远高于同期小米16.6%整体毛利率,的确没有被小米定义。

而这并非个例。

石头科技、华米、云米、素士、趣睡、易来几乎与九号同途同归,在“意识形态”上与小米“划清界限”的意味越来越重,一边只是拿出部分产品与小米渠道捆绑,而另一部分产品用自有渠道消化,但无一例外,后者的产品售价和定位都高于前者。

不同的是,早已提升毛利率的九号、石头们比小米先一步完成了“冲高”,在市场低迷期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具备较好的独立生存能力,不再被迫与小米渠道“荣辱与共”。

而对小米来说,亲手扶持的米链头部公司,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不仅在米链的生态下占有一席之地,还在更高价位段上捷足先登,蛋糕没有变大,分食者变强了。

内部面临的问题需要时间调整,外部竞争却在压缩小米的时间。

同样在三季度,荣耀一口气拿出了5款产品,耳机、笔电、手机、平板、智慧屏,继续完善其IoT生态。不同的是,荣耀的思路为“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就是中心产品”。

这意味着,荣耀并不把手机当作生态的单一起点,平板、智慧屏等都可以作为“中心”。无疑,想象空间更大。加上品牌效应,把IoT产品定位做得高一些,荣耀具备一定先天基础。

按照手机×AIoT的战略,小米仍然面临一个长期课题:冲高。除了提升毛利率缓冲低迷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提高品牌定位,扭转米粉消费习惯,以此为突破口,IoT业务理论上也能获得营收和毛利率的相应增长,米链才能留住更多能被定义的合作伙伴。

在三季度开端,小米就迅速拿出了12S Ultra,起售价达5999元。Counterpoint Reaserch分析其物料约为516美元,折合人民币3486元。除开人工、门店、广告、物流仓储、研发设计等成本,很难让人相信小米这次“利润不超5%”。

或许这款产品成功做到了双赢,酷安评分达到9.6分,很可能成为小米上攻的里程碑式产品。而这次“破例”对小米品牌、手机业务、IoT的长远影响,或许将在未来的财报中体现。

造车:资金无忧,自动驾驶需加速

小米本季度净亏损为14.7亿元,主营业务营收持续下滑,小米造车受到的影响程度成为外界关注重点。

按照三季度财报数据,截止9月30日,小米集团现金资源为943亿元。小米总裁王翔说,目前造车进度顺利,有信心在2024年一季度量产。

按此计算,小米汽车距离量产还剩五个季度。每个季度粗略以15亿元亏损计算,五个季度需要75亿资金;

再看花销,小米本季度研发费用环比增加8.1%,接下来五个季度按此递增率,一共会增加19.5亿左右的研发费用。

亏损加上研发费用上涨,理论上未来五个季度共需约100亿元资金,相当于当前集团现金资源的一成多一点,其造车的环境目前依然舒适。

资金无忧,小米汽车的技术及研发团队扩充也在按部就班进行。

小米汽车研发团队规模目前达到1800人,截止去年底,蔚小理研发团队人员分别达到4809人、3415人、5271人。单从数量上看,与新势力头部们有不小距离。这可能与小米汽车前期涉及技术和布局领域相对集中有关系。

在上游原材料、三电自研等领域,小米暂无大动作介入,而是侧重于加码其自动驾驶研发投入。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单独负责自动驾驶研发的团队达到500人,预计年底达到600人,尽管与头部新势力们仍旧存在差距,但结合其收购或投资的数十家智能驾驶企业,研发规模已然不小。

小米今年前三个季度对于汽车研发的投入超18亿,按此估算,整年相关投入为24亿元左右,而目前小米正加大投入,年终数据可能会略大,但仍然与行业头部有一定差距,作为对比,小鹏上半年研发投入就已达29.1亿元。

小米在三季度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其自动驾驶汽车的最新进展。从结果看,亮点在于小米汽车在零接管下完成了城市两点之间的自动驾驶,不足之处在于软硬件距离量产版本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同交通状况的判定和应对,与常规驾驶行为相比还稍显生硬。

小米在城市路段展示零接管表现,其实与小鹏城市NGP思路异曲同工,后者已经在广州全量开放,成为“正式版”产品。而小米自动驾驶,需要从“测试版”到“正式版”,再到对行业头部的赶超。而这段时间,行业头部的技术又将进阶到什么程度。

这对于小米来说,挑战很大,时间很紧。想要在2024成为自动驾驶第一梯队,小米加大投入的幅度,可能需要再提高。

整体上三季度小米的表现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手机、IoT两大主力业务营收持续在低位徘徊。

在市场回暖以前,小米的数据表现很难出现质变。即使重回高峰,也仍然处于存量竞争的搏杀之中。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曾谈到,智能电动汽车改变了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而小米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和互联网服务模式。

志在必得的小米汽车,可能为其整个生态链带来一次里程碑式拓展,从而带动其他业务走出困境,毫无疑问,是小米未来寻求高增长的最大突破口。

当下的低谷期对于小米造车并无实质影响,小米需要做的,是在新赛道中再加速。

       原文标题 : 小米大本营承压,造车成救命稻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