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掉量只是因为“缺芯贵电”吗?

车门视车
关注

坦白的说,在不利的大环境下,没人能独善其身。“今年1-9月,长安汽车受“缺芯贵电”、疫情限电等影响,已掉量60.6万辆。”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11月9日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就表示,各大车企都深受其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掉量和交付延期。他的这番话引来了人们的“共鸣”。其中,很多人都对长安汽车遭遇的停产停工和涨价表示了同情与理解,有人对长安汽车的准时交付报以肯定;也有人对长安汽车即使转型与成本控制予以了赞赏和支持。

从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长安汽车今年还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10月份,长安汽车产量达到了229519辆,同比提升了14.72%;今年前10个月,长安汽车累计产量达到了1861382辆,同比微跌了0.29%。也就是说,在不利的大环境下,长安汽车的产能扛住了。

10月份,长安汽车共售出了224816辆,同比上升了11.13%。今年前10个月,长安汽车累计售出了1905556辆,同比仅跌了1.5%。同样,长安汽车的销量也未到不利环境的较大影响。

坦白地说,长安汽车在不利的大环境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值得称道,只是没能更进一步。不过,也有用户对朱华荣在中国汽车论坛上的发言提出了质疑。当然,用户的质疑言论当然不能较真儿。公开数据显示,在整体销量几乎与去年持平的同时,长安汽车的几款热销车销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长安逸动前10个月整体销量跌了近1万辆;UNI-T前10个月销量减少了2万多辆;UNI-K前十个月的销量比去年8个月累计销量还少了2千多辆。没人知道,上述车型的下滑是否均为长安生产线“掉量”所致。不过,已经不止一位用户反馈,长安CSA75 PLUS系列漏油问题,甚至有车主拉横幅讨说法。同样没人知道,长安汽车的下滑是否为产品质量及口碑所致。

但与此同时,比亚迪、埃安、奇瑞等品牌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上涨。因此,不利环境影响多大,冷暖自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0月份,长安汽车新能源卖出了36537辆,同比增长了234.4%;今年前10个月累计售出了192885辆,同比上涨了133.25%。

同样在1-10月份,奇瑞新能源累计销售207893辆,同比增长了182%,已经超过长安新能源。另一边,前十个月,吉利新能源共售出了249535辆;其中,几何贡献了249535辆,同比大涨了215%。相比于竞争对手,在新能源日益风生水起的当下,长安新能源的增速却并不显眼,甚至略显落后。

“今年我们推出的阿维塔11、深蓝03、UNI-V等一系列深受用户喜爱的智能化、电气化产品,也受到严重影响。”在他看来,缺芯不仅是导致相关产品价格飙升,主机厂成本增加,同时还影响到产品的及时交付。

长安方面的数据显示,12月交付的阿维塔订单量已破2万辆。但由于高温限电、供应链紧张等因素影响,整车产能爬坡较慢。

不过也要看到,自从上市后,阿维塔11的热度就不断降低,不少消费者在了解这款车后,并没有表现出预期般的兴趣,反而引发了退订风波。据阿维塔某门店的销售负责人透露,自上市以来,每天仅有2-3位客户转大定,甚至每天还都能接到用户退订的电话。“我们也很难做。”上述人士坦言。

一个原因在于,阿维塔11并未展现出超出30万+售价的产品力。车友经过亲身实测表示,阿维塔11的体验感也没有优势,内饰方面就是20万国产车质感,NAPPA皮质的质感特别差,更无法与同价位的BBA相提并论。而且在驾驶时,方向盘手感比较轻,塑料感强烈,在各种细节的处理上不像这个价格级别的。他还表示,阿维塔11在60-150km/h区间加速较弱,不能与同价位的高性能版Model Y相比。因供应链紧张和限电导致交付延期的长安深蓝SL03也不太令人放心。

10月中旬有用户爆料,新提的长安深蓝 SL03 在正常行驶中,车机系统突然卡死,并且仪表盘和中控车机全部黑屏。据悉,长安深蓝SL03几乎砍掉了所有物理按键,将很多功能集成到了车机之上,屏幕死机也造成了安全隐患。9月份,有车主爆料,刚提的深蓝SL03刚刚行驶30公里,就趴窝在高速公路上。

对此,杭州运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店铺负责人承认事故原因是“齿轮油没有加够,是厂家质量问题。”可以肯定,产品力不够级别的长安阿维塔11和问题频出的深蓝SL03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今年以来,很多车企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供应链紧张和停产停工的影响一部分反映在了销量上。但同时也要看到,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品牌,几乎清一色实现了大涨。这样的市场现象表明,新能源车已经展现了领跑大盘的强大发展潜力。相反,燃油车也在渐渐失去活力。

问题是,长安汽车自然也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但电动化步伐已经落后于对手,未展现出比亚迪般的发展后劲。显然,发展后劲比产能受限应先更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原文标题 : 长安汽车掉量只是因为“缺芯贵电”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