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两岁的极氪汽车“光速”IPO,真的够火候?

新经济观察团
关注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作者:芳芳

2022年12月13日,吉利汽车正式对外宣布,旗下高端纯电动品牌极氪汽车已于12月7日向美国证监会秘密递交IPO注册文件。至此,这家成立不足两年的“传统新势力”,开始闯关IPO。

数据显示,2022年极氪汽车累计交付新车近7.2万辆,与新势力头部阵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不过,尽管成长飞快,但极氪汽车身上的“毛病”较“蔚小理”一点也不少:业绩亏损、毛利率低、高端定位存疑等问题十分突出。如今,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极氪汽车如此急于上市,真的够火候?

01

后起之秀,亏损不止

其相对于吉利汽车旗下其他品牌,成立于2021年的极氪汽车日常的种种表现都在展示着其更为独立的存在。但无论从发展历程还是业务表现,,都不能将其置于吉利汽车之外去观察。

极氪汽车之前,吉利汽车已经多次尝试过电动化转型升级,但均未在新能源市场溅起多少水花。

2015年,吉利汽车曾发布“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战略,制定了极为激进的销量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据整体销量的90%。然而,彼时吉利汽车押宝 “油改电”,导致市场反应一般。2019年,吉利汽车推出主打高端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几何品牌,与领克处于同级别,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但同样,几何品牌雷大雨小,未爆发出应有潜力。2020年,吉利汽车实际销售新能源车型6.8万辆(包含吉利、领克、几何品牌),新能源占比仅在5.15%,远远未能达成90%的目标成绩。

直到2021年3月,吉利再次推出定位高端电动车市场的极氪汽车,而几何汽车则回归于主流大众市场。前者一经问世,迅速推出销售均价在30万元以上的首款量产新车——极氪001,并在集团的大力扶持下一路向上狂奔。

造车新势力2022年交付情况表 制图:新经济观察团

2022年,极氪001累计交付新车近7.2万辆,平均订单金额已达33.6万元。尤其是2022年四季度,极氪001月销量连续三个月突破万辆关口,基本能够与新势力头部阵营一较高下。也正是极氪001销量的一路走高,令资本市场开始重新评估吉利汽车新能源的远景版图。

但问题是,吉利汽车这一次电动化转型真的成功了吗?现在给出结论恐怕为时尚早。因为汽车卖得好,不代表盈利能力高。在这一点上,“蔚小理”等新势力早已深有体会。

首先,极氪汽车与“蔚小理”一样,虽然新车卖得不错,但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吉利汽车2022年中期财报显示,2021年-2022年上半年,极氪汽车分别实现营收28.68亿元、88.28亿元。但营收的快速增长之下,是净亏损的不断扩大。同期,品牌净亏损分别达到10.1亿元、7.59亿元。也就是说,短短一年半时间,极氪汽车已经亏损17.69亿元。

子品牌的疯狂“烧钱”,也直接拖累了吉利汽车整体的盈利能力。2021-2022上半年,吉利汽车净利润分别为48.47亿元、15.52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分别达到12.4%、34.81%。对于亏损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吉利汽车在财报中直陈,称极氪汽车于发展初期需负担相对较高的经营成本及当期确认以股份付款费用,是对集团期内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极氪汽车的向上攀爬之路,是建立在吉利汽车不断为其输血的基础之上。如今极氪汽车急于IPO,一方面能够看出,资本市场对新势力仍展现出极大包容度;另一方面,也是极氪汽车疯狂烧钱背后,集团长期输血造成的不良境况,正亟待IPO融资缓解。

02

核心指标不佳,尚不及“蔚小理”

吉利汽车在财报中对极氪汽车发展现状的解释,也给了后者改弦更张的时间。但随着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加速、华为、小米等跨界者疯狂入侵,极氪汽车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与已经日渐成熟的新势力头部阵营相比,这场鏖战更加弥漫着浓烈的硝烟。

造车新势力2022上半年营收对比示意图 制表:新经济观察团

首先,从体量来看,极氪001的定位与“蔚小理”等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近几个月破万辆的销售成绩,对蔚来ET5、小鹏P7等车型造成不小的威胁。但从双方的体量来看,极氪汽车营收仍无法比肩“蔚小理”。根据各家财报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分别实现营收202亿元、182亿元、148亿元,而极氪汽车营收仅有88亿元。

造车新势力2022上半年毛利率图示 制表:新经济观察团

与此同时,从各家公司的毛利率情况来看,极氪汽车的盈利能力与新势力头部阵营有着较大差距。据极氪汽车CEO安聪慧透露,2022上半年,极氪整车毛利率水平在5%左右。同期,理想汽车、蔚来、小鹏汽车的毛利率分别达到22.09%、13.8%、11.55%。

更为严峻的态势是,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对外透露,公司已经马上要到盈亏平衡的转折点了。而蔚来创始人李斌也表示,预计会在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很显然,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已经摸到了业绩盈利的门槛,而极氪汽车仍然在亏损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尽管业绩表现不佳,但资本市场对于极氪汽车的评价却不低。2021年8月,极氪汽车完成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2.4亿元)Pre-A轮战略融资,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等五家生态伙伴参投。投资完成后,五家企业拿到极氪汽车5.6%的股份,吉利汽车持股降至48%,但仍是极氪汽车单一最大股东。当时,极氪汽车的估值已经达到90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赴美IPO,极氪汽车将寻求超过100亿美元的估值,并计划最早于2023年第二季度在纽约上市。而之所以放弃港交所,将上市地点选在纽约,也是为了寻求更高的估值。

纵观新势力“前辈”车企,“蔚小理”已经率先赴美上市。三家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分别耗时4年、6年和5年时间。如果极氪汽车真的能够在预测时间内顺利通过IPO,意味着创造新势力最短上市时间纪录。而其近700亿元的估值,虽与蔚来(1340亿元)、理想(1567亿元)仍有一定差距,但已经超越小鹏汽车576亿元的当前市值,以及去年9月上市的零跑汽车(截至1月13日市值267亿元)。

可见,虽然业绩状况差强人意,但资本市场仍对极氪汽车寄予厚望。但有零跑汽车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跌超33%的前车之鉴,极氪汽车能否为新势力上市再谱新样本,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03

“对标特斯拉”,高端之路不易

而除了尴尬的现状,极氪汽车的问题还在于“野心配不上能力”。从每期销量海报中“平均订单金额超33.6万元”的强调措辞中,能够看出极氪汽车冲击高端化势在必行。毕竟,根据乘联会对于“高端车型”的定义,产品起售价必须要超过30万元。

然而,在网上一众“对标特斯拉”的热潮中,极氪001打出了“712km超长续航”等超越特斯拉的配置,希望拉高产品定位。然而在特斯拉一而再的降价热潮中,极氪汽车已经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价格优势。至于营收和盈利水平,二者更不在一个量级。

而阻碍极氪汽车走高端化之路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产品问题层出不穷。

极氪汽车位居投诉榜首 图片来源:车质网

2023年1月1日,极氪汽车宣布新款极氪001正式上市,新车在配置层面全面升级。然而,却未能兼顾老车主的权益。自1月2日起,网上投诉平台中有关极氪001“销售承诺不兑现”的投诉迅速激增数百起,位居投诉排行榜首位。

极氪001老车主称,在001新款上市后,提前下定的“老”车主纷纷收到取消终身质保的“霸王条款”,相关权益也随之缩水。车主们指责极氪汽车为“割韭菜”,不惜虚假营销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还有车主透露,除了权益更改外,极氪汽车还单方面自动锁单,与当初承诺的信息不符,如今的条款更加不合理。截至发稿,极氪汽车未公布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

针对极氪汽车的投诉(局部)图片来源:车质网

实际情况是,极氪汽车在“虚假营销”一事上,早有先例。去年元旦,极氪汽车曾发布新春权益,导致相同配置下新车价格低于年前购置价格,引发老车主维权。经过多轮博弈,极氪汽车最后以“退还5000元”的形式与老车主们达成和解。

此后,极氪001还经历了“变相涨价”、“更换电机”、“EC光感天幕货不对板”、“订单延期”等种种质疑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极氪汽车在事件发生后,官方始终未给予车主足够重视,反而用销毁误导性图例、敷衍道歉等形式冷漠应对,导致车主更加恼火。

众所周知,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擅长用户营销,并常常打出“深度链接用户”的旗号,以此搏得更多消费者青睐。但从公司表现来看,尽管将自己归类于新势力,但极氪汽车骨子里仍然带有传统车企的“傲慢与偏见”。这种简单粗暴的回应给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今年1月9日,极氪汽车第二款新车极氪009正式量产下线,预计将在1月后半月正式开启交付。新车再冲“高端”目标,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49.9万元和58.8万元。

但是,就连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金文都曾对外表示,“要符合高端,不是用钱的多少来衡量高端,而是在那块市场当中你是否能代表市场上最主力的产品。”无论是从全盘复制极氪001的底层芯片,还是未能优化升级的电池方案角度来看,极氪009显然都并未做好核心技术的把控。

雪上加霜的是,前脚极氪001虚假宣传的问题还未妥善解决,极氪009又因上市当天“宠娃卷娃都是爱”的广告片饱受争议,最终以删除该则广告片收场。在此之前,李想也曾就极氪009的车内空间发出质疑,给新车上市“泼了冷水”。如今,极氪009还未量产交付,就接连遭遇舆论危机,这实在不是一个好兆头。

而对于一家拟上市企业而言,成立时间过短、企业亏损态势有增无减、产品质量问题屡遭诟病,这都将成为极氪汽车冲刺IPO路上的绊脚石。而吉利依靠极氪009实现高端化的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恐怕还要长期考察。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标题 : 不足两岁的极氪汽车“光速”IPO,美国梦稳了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