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刀,逼着华为造车

C次元
关注

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美国的全面“切断”,给予了华为,一个完美无缺的造车理由。

华为寒冬正式到来。

据路透社、彭博社等外媒消息,美国拜登政府已经停止批准美国公司向华为出口大多数产品的许可证。Wi-Fi 6、Wi-Fi 7、云计算产品,哪怕是高通的4G芯片,也在黑名单之内。

屋漏偏逢连阴雨,如果外媒消息为真,那么华为将不仅仅是手机业务遭受重创,包括ICT基础设施、智能终端、云服务等,也会受到新一轮的打击。重重压力降临,华为再次面临艰难时刻,而这次,华为有了新的支撑点、突破点。

从2019年开始,华为的艰辛,就从未停歇。也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华为决定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

“坚决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是华为涉足汽车市场时的承诺,但如今的真实情况来看,所有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其实,华为不是不造车,只是时机未到。

产品力的角度,鸿蒙智能座舱和“全家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是华为发展汽车业务的两项重要触手。而在市场初期,两者也帮助华为站稳脚跟,并以此为基点,纵深向着整车制造深处探去。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和赛力斯SF5就是华为汽车的第一次尝试。彼时的上海车展上,华为智能驾驶能力,引起轩然大波。而赛力斯SF5的出现,也正式开启了华为智选车模式的起点。

就华为汽车而言,或许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余承东的不吝称赞。然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其原有业务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华为汽车业务必须扛起大梁。

据了解,2023年华为智选车业务,再做开拓。奇瑞、江淮、极狐、问界均有新的合作车型即将推出。而另一方面,华为的参与程度,亦或者主导权的归属问题等,都指向了同一个关注点——华为究竟会不会造车?

01

封印解除,造车!

2020年10月26日,华为掌舵人任正非签发了【2018】139 号华为EMT决议: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该项文件的末尾,其显著标识着: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换句话说,2023年将会是“华为不造车”封印解除的一年。哪怕距离2023年10月26日,还有10个月的时间,但关于华为造车的声量,将会在此次美方“下黑手”之后,愈演愈烈,再创新高。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此时的华为,需要借助汽车业务,撑起偌大的家业。而好消息是,以问界为首的华为智选车,已经用真实数据,印证了华为品牌的强大之处。

据了解,2022年全年,问界M5、问界M7、问界M5 EV接连发力,月销量多次突破万台,至今已累计交付超7.5万辆,成为销量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而且又有消息传来,华为深入主导的问界M9正在路上,售价50万左右,预计在今年9月份发布。

2022年年初,余承东给问界定下2022全年销量达到30万辆的目标。

就现实市场环境来看,当时的余承东,确实是夸下了海口。而作为一个后来的全新品牌,问界能有如今的成绩,已经足以令行业内的各位前辈,瞠目结舌。

可最后的关键还是那个问题,无论是华为提供“全家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亦或者是问界这种智选车的合作模式,都没有明确表明华为亲自造车的决心。

同样跨界而来的小米汽车,早已嚷嚷着All in;百度半入局式的集度汽车,也已经正式发布了第二款产品的外观形态。想对比而言,隐居幕后的华为,反而缺少了很多的“锐度”。

韬光养晦也好,等待时机也罢,已然经历各种挫折的华为,想必早已做好了Plan B。退一步讲,哪怕华为再次走到台前,确定换道新能源汽车,那美方的限制,一定如影随形。

靠人人会跑,靠山山会倒,面对充满荆棘的前路,华为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02

前路,充满挑战

2023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更是各造车新势力生死攸关的一年。

当各大车企还在叫嚷着“为宁德时代打工”“新能源补贴退坡”的时候,特斯拉大手一挥,拉开了价格战的序幕。这硝烟四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就算是成名已久的蔚小理都有些吃不消,更不要说还没有正式形成“建制”的集度、小米、华为了。

好消息是,华为从来都是技术的代名词,再加上品牌力的强劲,便轻松解决了不少车企倍感头痛的营销。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华为的技术究竟能够与汽车吻合多少?华为的汽车产品会是消费者想要的吗?售价贵不贵?

美国对华为“下黑手”起于5G技术的创新,而今已经逐渐蔓延至半导体器件、AI、云计算等各个方面。

所以华为造车,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美方的打压。

无论是华为标榜的智能驾驶芯片,还是相应的EDA软件,都会受到限制。而这一方面,也正是广大车企,不敢与其进行“全家桶”智能驾驶合作的原因之一。

其次,便是关于汽车的整合制造。

与手机消费品相比,汽车产品的要求更高,其零部件供应链条更长、更广。以动力电池为例,当其成本达到40%~60%,车企被动力电池企业裹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尽管华为的咖位很大,但并不意味着能够搞定所有的零部件供应商。百度入局汽车行业,与吉利合作成立集度汽车,说到底就是希望有个领路人,可以走得更顺畅些。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华为之所选择与赛力斯、极狐、江淮等合作,便是为了“探路”。至于这条路需要探多久,或许是今年,或许是永远地探索下去。

路虽远,行则将至。

大家都知道造车之路不好走,更何况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小鹏汽车都有些“马失前蹄”的预兆。但行业内有一个道理始终不会改变——以人为本,用心做好产品,总会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

消费者不傻,类似油改电的车型,终究难登大雅之堂。汽车市场营销也是相同,纵有营销之名,产品质量、功能设计等,都会在实践中,得到应有的评判。

所以,无论华为造不造车,其所面临的内忧,都难以避免。

而另一方面,像美方压迫、特斯拉竞争等外患,华为也必须正视,甚至是直面硬刚。

如此内忧外患之下,华为造车的时机,会到来吗?或许会的,而现在,就是距离华为造车最近的一次。

       原文标题 : 美国的刀,逼着华为造车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