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价美国涨价,造车界“大善人”特斯拉让蔚小理们慌了

财经无忌
关注

价格战大杀器背后,新能源造车仍然是比拼钱的游戏

关于这次的降价,不妨抛出一个疑问: 为何是特斯拉发起价格战,而不是国产新能源车发起价格战?

众所周知,降价是车企慎之又慎、轻易不会使用的“大招”。

在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面对法系车在华销量节节败退的惨淡现实,标致品牌全球CEO安巴托曾明确表示:“不会打价格战。在全球范围内,我看到过很多的打价格战的例子,但最终的结局并不好。在品牌、利润与销量的排序中,标致将坚持‘品牌至上’,捍卫品牌价值。”

事实上,降价会损害品牌价值、拉低盈利表现是传统车企的共识。 捷豹路虎、沃尔沃、凯迪拉克等二线豪华品牌,都曾因为大幅降价、“以价换量”而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噬”。

回到当下,这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降价,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降价。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单车利润约9570美元(约6.93万元人民币),是丰田汽车的八倍。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近日在一场交流会上表示,特斯拉降价之后,在中国市场依然有大约20%的毛利率,仍旧有足够空间可以降价。

特斯拉敢于不断降价的底气从何而来?

主观上来说,源自特斯拉在技术革新、高效管理,甚至硅谷创业公司刻在骨子里的DNA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如,在技术革新上,特斯拉引以为傲的一体化压铸。马斯克曾说过,通过采用一体化压铸,可以将车体总成重量降低30%,制造成本下降40%;还有超级工厂。

超级工厂摒弃传统车企冲、焊、涂、总四大整车工艺各自独立的做法,将四大工艺整合到一个联合大厂房中,极大限度缩短各个工序之间的物流路径,提高运行效率。同时,超级工厂充分利用纵向空间,采用多层厂房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空间利用率……这样追求极致效率和成本的细节在超级工厂比比皆是。

再比如,高效管理,去年年初,特斯拉中国区总裁朱晓彤就公开表示:“特斯拉是一家创业企业,一直追求以全新的、极致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状态,同时,每个人都要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值得事情上。”难以想象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员工近万名,整个行政团队正式员工却只有4-5名。

而从特斯拉降价的客观原因上追溯,这是新能源车企不思进取的表现。

从2016年直至去年底画上句号,补贴之下的中国新能源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根据公开数据粗略计算,13年间,新能源汽车累计补贴超过2000亿元。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幅攀升:从2009年的5294辆增长到2022年的688.7万辆,产销量近8年连续保持全球第一。

回首过去,我国汽车工业独辟蹊径,走上了以纯电动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从整车到供应链、从技术开发到市场拓展、从关键零部件到营销模式,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补贴作用明显。

但也正是补贴,新能源赛道虽然“百花齐放”,但竞争格局却是聚焦在拼营销、拼人设这些软实力上,在成本控制、技术储备、研发投入等硬实力方面显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

一家品牌想要胜出,必须凭借自身实力面对残酷的竞争。在襁褓之中的国产新能源车,虽然成长了,但似乎又没有长大。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目标是从电动化到智能化,近十年来,从早年成立的蔚来、小鹏、理想等新造车企业,到近两年诞生的岚图、智己、极氪等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自主品牌在还没有完成电动化的弯道超车,就将研发重心放在了智能化方向。

贪多嚼不烂带来的结果是,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中高端电动车型都搭载了L2+级智能驾驶系统。不同车型虽然硬件配置、软件交互不尽相同,但在驾驶辅助水平上并没有质的区别。

搭载L2+级智能驾驶系统的电动汽车虽然能对传统燃油车构成差异化打击,但不同电动汽车品牌之间很难借此拉开差距,更不用说与甩开特斯拉。

在财经无忌看来,国产能源车的当务之急是成本控制,即率先实现盈利,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才能支持自己走到下一个十字路口。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