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坚持单品策略,打破SUV禁锢
家庭生活SUV,这个标签曾让理想汽车在一众新势力中后来居上,也正在成为其需要打破的围城。
最新发布的理想L7被称为“宝妈车”,是理想旗下首款五座SUV,在颜色、配置选择上都提供了丰富的选项,包括Air,Pro和Max三个配置,售价分别为31.98万、33.98万和37.98万元。这是苹果典型的黄金单品或黄金单品群策略。
去年,李想就曾在微博上阐述自己对L系列产品的设想:L9、L8、L7和尚未面世的L6,分别对标苹果的iPhone 15 Ultra、iPhone 15 Pro、iPhone 15 Plus和iPhone 15。它们分别是180平方米大三居、120平方米三居、120平方米大两居和90平方米两居。
然而,这种模式却被质疑在“套娃”,在配置上的增减被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外观能不能换一下啊,脸盲症犯了”,有网友针对L7评论道。
“大家老说套娃有问题,但全世界最成功的企业都是套娃”,李想曾回应这个说法。
套娃质疑的背后是:理想SUV的瓶颈越来越明显:在L7的基础下,接下来的同系列车型无论是在配置还是价格上,可令人惊喜的空间似乎并不算特别大,或许理想需要给出家庭生活的另一个新载体或者新故事——亟待全新车型推出。
不止是用户的视觉疲劳以及套娃质疑,外部竞争白热化也在持续加剧。
新能源车型“卷王”比亚迪不断发动车海战术,秦、汉、唐、宋、元王朝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特斯拉Model 3 的改款项目“Project Highland”,从曝光照片来看,新车前面有着明显的变化;从低端车型起步的零跑新发布了首款增程车型零跑C11增程,该款SUV车型预售价低于20万元;长安、吉利、哪吒、东风等都在对增程式汽车虎视眈眈,理想的差异化优势正在减弱。
行业在内卷,“佛系”的理想真能稳如泰山吗?此前就有传言,理想提前发布L8就是因为“扛不住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厂商之间的竞争是无脑的竞争,你学我,我学你,出现了很多全新的车型。但每研发一个车型都要花费巨大的投入,如果把现在的车型砍掉三分之二,利润就能翻一倍。”李想曾多次公开强调理想的单品及爆款战略,并在一次直播中表示,“只有把少数产品做到极致,才能带来真正的利润。”
丰富的产品线可以带来较多元的客户群体,形成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供应体系,最终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会伴随持续较高的研发以及供应链支出。
单品爆款逻辑的优劣势也相对明显:一方面显著的表现是降低研发成本,提升零部件的复用率,提高毛利率(如2021年Q3,理想汽车的毛利率曾超过21%),此外还能不断深化品牌或者产品在用户心中的标签,打造超级爆款;但另一方面,“孤注一掷”的战略总体用户人群受限,市场拓展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李想做出决定:未来并不限于SUV。
在1月末的一条微博中,尽管极力保持“傲娇”姿态,但他还是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未来会有非SUV车型,以及单车价格将下探至20万,这意味着理想正在尝试开辟新大陆。
“10万、20万块钱的市场我们打不进去,因为当技术变更的时候,新技术成本是略高的,并不具备跟传统技术打价格战的能力。我们的定位跟苹果早期对智能手机的定位相似。在三五十万这个价格区间,成本足以让我们把车做得更好”。
在李想早期的一段采访中,他提及一个关键逻辑:技术成本影响产品价格,所以,或许,当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20万内的车也并非是理想的永久禁地。
03毛利优势不再,产能难题待解
“到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今年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李想就在全员信中定了一个“小目标”。然而激情澎湃的愿景背后却是严酷的现实: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对于尚未摆脱盈利难题的新造车企业来说,是否会雪上加霜?
理想ONE时代,理想的投入产出优势一骑绝尘,比如:2020年理想毛利率达16.4%,蔚来为12.7%,小鹏毛利率首次回正达4.6%。
然而,2022年由于L9和L8相继发布,理想产品线丰富后,技术投入增加,2022年Q3研发投入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103.1%。当季亏损更是创上市后新高,亏损数据超过2021年年度亏损的5倍,环比扩大156.7%,同时,毛利率也极速从前两个季度的超过20%下滑至12.7%,理想的毛利优势不再。
更令人担忧的是断崖式的亏损与下滑的同时,营收增速和单车销量增速在放缓。2022年,Q3的营收增速从Q2的73.3%下降至20.16%,同时,三季度理想车辆交付量也有所下降,达到2.65万辆,上一季度为2.86万辆。
种种数据显示,新车型的推出对于理想的财务数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浙商证券的研报指出,理想毛利率显著下降除了L9和L8新车型导致的平均销售成本上升,还有新车型挤压下,理想ONE订单超预期萎缩导致的存货拨备和购买承诺损失。
赚钱能力尚未羽翼丰满甚至面临增长瓶颈,烧钱压力却来势汹汹;新车型尚未形成规模,撑起曾经销量的台柱子却乏力了,新旧交替之际,理想的毛利率波动背后是其精力拙荆见肘。
理想,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新造车的巨额亏损“魔咒”。
2022年Q3财报发布后,2015年就加入理想的裁沈亚楠宣布辞职,其主要职责涵盖销售,供应链,制造等环节。此次调整,被视为理想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变动。
换帅之举,李想解释为,构建全面的矩阵型组织升级,彰显了从1到100的势在必行。
从1到100是质的蜕变,核心也是量的积累,这需要基础产能的保障。扩大产能,寻求新的产能基地已经成为了新造车势力面向未来的“军备赛”。
理想要满足2025年年销16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需要强大的产能储备。目前,其已经拥有常州和北京两大生产基地,北京基地预计今年投产,此前还有消息报道理想正在重庆建立“第三工厂”。
然而据透露,常州工厂现有的年规划产能为10万辆,升级后该工厂年产能将升至20万辆;在建的北京工厂,年规划产能也仅为10万辆;即使算上可能会有的重庆工厂20万辆产能,距离目标也还剩上百万辆的生产压力需要分担。
理想仍然需要寻求产能升级,才能保障“军备充足”。
04结语
新能源车市场波谲云诡,从百亿公司到千亿公司,李想的理想负重前行。
作为一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李想在企业成功方法论上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他曾将企业的发展分为六个纬度:以用户心智,服务,资本构成的外部竞争,以及战略要准确,产品技术要领先,组织要构建得非常好的内部建设。
然而,往前走,老司机也会遇到新问题。 “理想汽车,没有特斯拉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也没有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活下来并不是容易的事。 ”李想曾公开直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帮助理想迅速成长,然而常青的伟大企业总是拥有独特的魄力,到达千亿市场,李想和理想都需要独当一面。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从造车到造人,李想全面对标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