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以内谁还买油车?欧洲人还有机会,中国人没能力了

路咖汽车
关注

作为背靠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诞生汽车这一璀璨结晶的欧洲地区,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声音确实惊诧旁人。不过,不出意外的是,德国、意大利等老牌传统汽车强国,开始跳出来唱反调。不过他们也不是直杠杠的就说拒绝,而是在欧盟的禁止燃油车草案中找到一个BUG。其核心诉求便是,欧盟到底是要禁内燃机本身,还是说以实现碳中和为目的。如果说禁止内燃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那么燃油车也并非是“罪不容诛”,因为德、意等国找到了续命良药,那便是合成燃料。

烧火还能碳中和?合成燃料:不矛盾

都是在内燃机里烧火,难道还能不产生碳排放?如果要是此前丰田、福特、雷诺捣鼓的氢燃料内燃机,那还真能做到没有碳排放(但是有氮氧化物等排放)。不过活泼的氢燃料,在燃料电池路径上就不让人省心,更别说直接把它在民用车里给点着了。就在近日,换帅后的丰田仍然表示氢燃料的重要性。但手头参加拉力赛的由液化氢驱动的新卡罗拉,就因为管道泄漏,导致测试运行期间就起火,可谓一点面子都不给。

氢燃料的事情我们先放在一边,如果合成燃料没啥眉目,德国、意大利也断不会拿这个话题与欧盟周旋。事实上,诸如保时捷、兰博基尼、迈凯伦等车企,都在合成燃料上颇为上心。早在2009年,奥迪就在欧洲开始研发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合成燃料。3年前,时任迈凯伦首席运营官就明确表达过正在开发合成燃料,去年兰博基尼也在该问题上摊牌。至于保时捷,完全可以算是目前最积极的那个,正在与西门子能源和埃克森美孚合作开发合成燃料项目。

至于说合成燃料本身,其实并不神秘,简单来说就是“人造汽油”。无论是采用何种技术路径,其本质都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清洁制造的氢或电能进行合成反应(这部分或许涉及碳捕捉问题),得到最终的人造燃料。单从燃料的角度来说,它比天然化石燃料在有害成分上更少,同时兼备单位体积高能量密度的特点。而从碳中和的角度来说,合成燃料确实理论上可以做到全生命周期计算的碳中和。

玩合成燃料能赚两份钱,还能更环保?

绕开欧盟2035年禁令是为了什么?当然,利益肯定是核心目标之一。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换装合成燃料之后,能够最大效果的利用目前的传统内燃机,以及现有的燃料基础设施。这对于手握庞大内燃机、变速箱专利与经验的传统车企而言,就是续命也是财富。也难怪强如F1赛事,也要在2026年落地100%可持续燃料,把两件事结合起来也就很好理解了。保时捷此前也是削尖了脑袋想要在2026年钻进F1大家庭。只可惜要的太多,跟红牛车队闹掰了。

同时,合成燃料本身也还处于开发阶段,技术倒不是最核心的问题,适合商用的成本才是。特别是合成燃料制造过程中所需的蓝氢甚至是绿氢,以及碳捕捉,能源材料的运输等成本,在面对目前的化石燃料体系时,是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可是如果一旦形成有效的商业循环,参与合成燃料生产与制造的企业,就完全可以等同中东的产油国那样躺着数钱了。

不过也不能说这些传统车企们在合成燃料上的心思只是为了利益。因为,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内燃机技术,也就意味着现有的存量内燃机车,一样可以通过小幅改进,就可以兼容合成燃料。以碳中和这一终极目标为例,其本质是为了环保。但全面的电气化,无疑会全面抛弃现有的近十亿搭载内燃机的存量交通工具,从而造成可怕的“浪费”,这与环保的目标又是相悖的存在。所以,谁说合成燃料,不会带来更好的环保效果呢?

小标除了欧洲,还有谁愿意玩?

但合成燃料潜在带来的影响或许是有限的。一方面,对于东南亚、南亚、拉美以及非洲等汽车“欠发达”市场而言。除非合成燃料的成本开销与运输储存都能达到,甚至优于目前的汽油生态,否则很难推动新燃料的市场接受度。而反过来,接受度低也会导致合成燃料难以获得目前化石燃料的边际效应,从而面对更高的成本压力。

而且就算是面对汽车市场发达的地区,合成燃料的前景也未必能够复制欧洲经验。以美国为例,在爆发页岩油革命之后,这一曾经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在这一背景下,环保法案也不敢过分造次,最多也就是加州等富裕地区可以为所欲为。然而,以环保急先锋加州为例,则是更青睐纯电动路线。合成燃料这种比较折中的路线,或许在美国容易落个两头不讨好的局面。

中国市场则更没有指望。主观上,中国车企在传统内燃机技术储备上负担较轻,转型痛感弱。而在客观的市场表现上,如果说高端燃油车还能有一定的拥趸,但本身体量较少。那么以30万元内的大众消费车型为例,与其说是被“逼着”换新能源车,不如说是飞速增长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代表着消费者在用脚投票。去年12月份,国内的新能源车渗透率甚至几乎接近30%的水平。这种环境下,增量市场考虑合成燃料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存量市场方面,新能源转型大幅减轻了化石燃料压力后。中国汽车工业也犯不着再跳入以欧洲车企为主,所指定的又一轮游戏规则之中。

最终,全球主流车市中,能够掺和进德国、意大利领衔的合成燃料路线的,恐怕就是日本。但一方面日本也是一个出口导向的汽车大国,另外氢能源的科技树也是日本不愿意抛弃的。如果加入德国、意大利的队伍,想必日本也会夹带一些私货。比如2021年,丰田系(包括马自达、斯巴鲁等)车企,与雅马哈、川崎重工也说合作开发可替代环保燃料。然后去年这套班子整出来的消息就是一台直接烧氢的内燃机。这个比较熟悉的组合,会在碳中和与传统汽车发展的夹缝中寻求怎样的突破呢?至少国内的汽车消费者是不用操心这些事了。

作者丨阮嵩

       原文标题 : 30万以内谁还买油车?欧洲人还有机会,中国人没能力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