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料大于创新,理想的30万台交付量,含金量不足?

路咖汽车
关注

汽油车时代中国消费者喜欢大车,新能源时代国人更喜欢理想。

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来到中国市场之后变长轴的产品验证了,只要尾标后面加个“L”,轴距稍稍加长,一定卖的不错,或者两厢车改三厢车,也好卖。到了新能源时代,大车依旧是国人的心头好。而由于新生代的消费者85后到95后,逐渐成了主力购车人群,对现代化、智能化配置开始看重。于是车里的屏幕、智能化软件的堆料,成了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第一决策。

这事,最懂中国消费者的就是理想。

在几乎没有技术自研的情况下,理想靠着现有的几款车赢得了30万车主的选择。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是不是已经陷入了一定的“怪圈”,只要疯狂堆料就能得到认可?或者说,堆料,比创新更重要?

卖了30万台,理想凭什么?

在蔚来达到30万台交付量之后,是理想汽车。如果按成立时间看,蔚来成立于2014年11月,理想汽车成立于2015年7月;还有车型产品的矩阵,理想只有4款车(算上理想ONE),蔚来7款车。这么对比,理想的30万交付完成的更快、更轻松,没有换电站、没有快充桩、没有纯电;只有舒适的座椅,有车内的多块大屏,和一台增程器。

理想汽车,给业界和消费者的感觉是一种线上口碑和线下销量非常割裂的品牌。瞧不上它动力系统和技术水平的人,有很多;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有人花几十万买它。路上随处可见的理想汽车,就足够证明它产品定位的成功。

从数据层面看,理想汽车的表现比预想的好。

3月24日,理想汽车的累计交付量超过了30万辆。这是什么概念,从理想ONE开始交付的那天,理想用了3年3个月,就实现了30万辆的交付成绩。但换个方向思考,这个品牌的产品,技术含量不算高。

但为什么能赢得国人的喜欢?

从一定程度上讲,理想到目前为止,主打的全是增程式技术,这是一个很老的技术,20世纪初期就有了,理想做了增程式技术的优化之后投入到汽车产品上。但谁也没想到2023年,用这套动力总成造的车能卖出去30万辆;这其中,不可否认政策的原因让这个品牌的产品有了从0到1的一些基础。

站在唯技术论角度,理想,技术上不算先进。而且,李想本人也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问题,接下来依然会选择转向纯电汽车的阵营。至于如今的增程式,或许只能是理想汽车之后成功的垫脚石。所以选择了一味的堆料,去试图“遮盖”技术上的不足。

曾经有位朋友,要把自己的奥迪A8卖了,换一辆新能源车,问我哪个更合适。他给出了蔚来ES7和理想L9这两个选择,一个是全新电气化架构、能换电、能快充、自动驾驶层面更好的蔚来产品,一个是换代之后堆料程度更猛的理想产品。

站在行业角度看来,蔚来ES7的技术含量更高,唯技术论者更推荐选蔚来的产品;但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他会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买一台车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他最后选了理想L9,原因是“车里坐着舒服,屏幕多”。买理想的,可能是中国式刚需,省钱、续航无焦虑,车里空间大还舒服。

这只是一个消费者的个例,自研技术输给了堆料。

最讽刺的是,曾经被嫌弃的三缸发动机,变成增程器之后放到理想ONE上也照样卖的不错。反观,三缸发动机的车,换了就没销量。直白点,理想的30万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创新换来的,而是找准了需求后,靠堆料换来的。

理想已经上岸?还是“荒岛”?

如果单论理想汽车的30万台来看,还算不上国内车市的悲哀,它只抓住了一部分人的用车痛点。相比于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头部新能源企业,理想的体量还差的太远了。迈进了30万台俱乐部之后,理想汽车是否意味着,成功上岸?

比起上岸,理想更像是登上了红海市场中的“荒岛”。

增程就是没什么技术含量,这点是公认的。理想汽车玩营销、玩产品定位,玩好了抓住了消费人群的痛点,销量立起来了,我们得认可,这是事实,说明理想汽车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去造车,把消费者研究明白了。但是,增程式只是过渡方案,这个事实也摆在面前,如果没有绿牌政策的扶持,前期理想汽车想快速达到30万辆也有难度。

之后的汽车市场发展格局,是纯电路线为主。理想汽车转型纯电,已经开始做了,之后需要的技术研发必不可少。为什么说理想汽车可能已经登上了“荒岛”,别看它现在30万辆卖出去了,但没有一台是纯电产品。

就是说,理想汽车在纯电领域的进展依旧是0。

但同批起步的蔚来,到现在还亏损着144亿元,发展到了全系7台车、二代造车平台、三代换电站、超快充桩;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自研的产品,烧钱烧出来的东西。然后,理想汽车在自研力度不高的情况下,目前还亏着20亿元左右,宣称今年要开始纯电转型,推出纯电产品。

一切靠买的理想,加入新能源战局,可能就失去了优势。

理想ONE和理想L系列,产品优势是能精准的定位消费人群,高级、舒适的车内环境就是它的产品定义,而且每款车都保持着高度统一的定义。保证这些产品的定义的,是堆砌起来的配置。仔细品,理想汽车它的产品单价不低,目前在售的都是30万以上的产品,最贵的45.98万;如果加入纯电阵营,融入大电池上车之后,单车成本能不能让它继续灵活的走这种产品定义,不好说。

如果卖了30万台增程车,还没让它盈利,也没赚到给之后纯电车研发的钱,理想汽车就是白忙活,就是给它的供应商们“打广告”。

最后,思考几个问题。

现在,理想汽车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是:舒服、大、配置好,不用充电没续航焦虑。如果加上占单车成本三分之一的采购电池之后,还能保证这些印象么?那这台车的定价又得多高呢?

纯电技术自研的落后,让它发力的时间比别人更短,但与此同时市场是在进步的,硬件、软件技术都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理想要追平业界主流的纯电水平,尤其是续航、补能方案,这些之前它从不涉足的领域。

理想汽车压力其实挺大的,卖了30万台,就是自己在一个“新手村”里玩,没有太多竞争对手,还有几年的政策扶持。走进纯电市场之后,怎么能短期内抹平产品与市场之间的差距,光烧钱是无用的,是需要时间发展、验证、培养的。

纯电之后,理想汽车的优势是啥?这值得深思,反而现在更看好蔚来了。

作者丨路咖汽车

       原文标题 : 堆料大于创新,理想的30万台交付量,含金量不足?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