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沈天香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这场大战来势汹汹,力度空前,形式多样,史所罕见。这是一场突袭战,更是一场生死战。”
这是2023年3月13日,长安汽车党宣发布的一则内部信中所传递的信号。言语间的犀利,足以看到此番价格战的严峻程度。
进入3月,一场汽车行业史无前例的大降价从湖北逐步蔓延到多地,经过半个月的发酵,至今加入价格战的汽车品牌已多达40余家,几乎囊括整个汽车行业。
从新能源车到传统燃油车,从合资品牌到中国品牌,从局部地区辐射到全国各地。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吉利汽车、比亚迪、奇瑞汽车、凯迪拉克、英菲尼迪、华晨宝马……都加入这场大战。
战火在燃油车市场烧得更加猛烈,有的通过厂家和政府联合推出“政企双补”,有的买车送家电,更有甚者买一辆赠一辆。优惠幅度少则千元,多则超过10万元,花样百出,各显神通。
对于这轮价格战爆发的原因,专家、观察人士、分析师、媒体等众说纷纭,但主要因素聚焦三方面。
其一,车市开局遇冷,1-2月多家车企同环比纷纷下降,与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更惨烈,下滑幅度接近腰斩。
其二,随着“国六B”标准执行日期渐进,车企正加速老车型清库,价格将持续保持松动。
其三,新能源冲击燃油车。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抢占了原本属于燃油车市场的蛋糕,燃油车销量持续下行、库存压力较大。
车市火爆,但A股汽车板块却在滴血。比如3月13日,A股汽车股再次大跌,汽车(申万)指数当日下跌1.08%,中通客车下跌近7%,长城汽车、东风汽车下跌超5%。
3月以来,汽车(申万)指数累计下跌7.84%,居于申万一级行业指数跌幅首位,长城汽车、江淮汽车下跌均超15%,导致投资者和股民抱怨连天,损失惨重。
3月原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有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汽车市场却乍暖还寒,传递出的信号是竞争压力加剧,甚至关乎生死存亡。
01.
生死之战
“今年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很多车企是最后的求生,最后轰轰烈烈的搏一把。”网上车市集团总编辑孙勇表示,今年肯定有一些企业将倒下,他们在临终一搏。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依据。近两年中国品牌通过提升产品性能、价格优势、发力新能源等多开始争抢合资品牌销量份额,叠加豪华品牌价格下探,导致合资品牌腹背受敌。
此次多家合资品牌大规模降价,手段之猛烈,也是希望能够刺激销量增长,尽快消化库存,减轻终端压力,走出低谷。
市场是残酷的,中国品牌奋起直追力争上游,并不给合资品牌喘息机会。从整个1-2月份的市场表现来看,都呈现自主向上、合资向下的态势。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数据,今年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29.3万辆,同比下降37.9%,环比下降40.4%。“今年1月市场零售无论同比增速还是环比增速,都是本世纪以来的1月最低数据,车市未现开门红。”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进入2月,市场虽有回暖,但天平逐步倾向新能源,而中国品牌占尽优势。
2月乘用车零售销量为139万辆,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7.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3.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61.4%,高出整个大盘近50个百分点。
新能源销量领军的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以及奇瑞汽车等,同比去年2月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相比之下,主流合资品牌表现不乐观——零售销量为48万辆,同比下降12%。其中,“南北大众”分别下滑18.5%和19.1%,“南北本田”均未进排行榜前十。
销量下滑,终端库存也不乐观。“高库存或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业内人士表示,多家合资车企陷入危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93,环比上升7.2%,同比上升4.3%,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上。
其中,合资品牌库存系数最高,达2.15,环比上升13.8%,透露出以燃油车销售为主合资品牌的较大压力。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库存系数为1.74,环比微降0.6%;高端豪华和进口品牌库存系数为1.70,与上月持平。
此外,2月份库存深度超过60天的品牌多达17个,其中库存深度最高的品牌为:领克、上汽通用凯迪拉克、上汽通用别克。
“2月市场情况低于汽车经销商的预期。部分经销商表示厂家任务量高,且在途车辆多,库存压力大,资金流转情况差,合资品牌最为明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表示,政企双管齐下,短期内对激活市场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