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度与小米,谁先撑不住?

C次元
关注

02

悲欢并不相通

坊间消息传言,小米是最后一家获得造车资质的新势力,来自北京政府特批。相对应的集度,虽然也可以说扎根北京,却依旧没有造车资质的消息透露出来。

从造车方式上来看,小米是单打独斗、自建工厂,雷军挂帅。集度则是借力吉利,依托浩瀚架构,以某种“代工”的方式,实现造车。

两种造车方式各有长短优劣,就现在情况来看,集度的造车进度更快于小米。据了解,集度Robo-01量产版将于今年7、8月份正式量产上市,且上市即交付。

事实上,从一开始造车,就注定了小米和集度的悲欢,并不相通。

不仅仅是因为造车方式的不同,其中还涉及到百度与小米两家大集团的主营业务、思维方式,以及商业逻辑的区别。

现在的小米,依旧以手机业务为主。这两天铺天盖地的小米13 Ultra宣传,甚至开始令人们忽略,2022年小米营收、净利双下滑的窘态。再加上,印度没收小米7亿美元的破事,小米的总体状态并不算好。

而且不容忽略的是,造车真的就是烧钱,自建工厂的花费暂且不提,据财报显示,小米2022年的研发上投入31亿元,再加上2021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20亿元投资,小米在汽车方面的投入,已经累计超过50亿元。

敢想?投入这么多钱,都没能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掀起一点波澜。那未来的小米,又会花费多少金钱和精力?

其次,站在百度的角度来看,就又是另外的问题。

如今Chatgpt的火热,再次点燃了百度的AI之魂。相对于汽车业务的发展,百度似乎更愿意着力发展AI技术,比如大力推行文心一言。甚至Apollo的优先级,都要比集度高上一阶。

或许是看到华为坚定走向HI模式,亦或是对于Apollo多年投入资金的不甘心,百度还是想走供应商的模式?但如今的情况在于,集度箭在弦上,如果不能坚决、坚定地走下去,很难冲出重围。

时间不多了呀!

“2023年-2025年,就是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的1943年-1945年(二战的最后三年)。2025年12月新车销量中NEV的占比会达到 80%以上,NEV五大常任理事品牌诞生。”

理想汽车李想以“五大常任理事品牌”为例,定义接下来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最终格局。而按照现在市场的发展节奏、趋势,该结果十之八九。

但耐人寻味的是,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剩下的3个席位由谁主导?竞争拼杀过后,会有集度和小米汽车的一席之地吗?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还有许多不确定性暗中孕育,但可以确定的一点,只有放下身段、主动求变,才有可能实现作为一家车企的价值。

当然,如果不是单纯为了造车,而只是搞金融游戏,那么其撑不撑得住,对于中国汽车行业,都没有太大意义。

       原文标题 : 集度与小米,谁先撑不住?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