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三菱:市场巨变,自救堪比渡劫

汽车公社
关注

环境大不如前,自救堪比渡劫

前几次,技术引进或是合资国产,身在长丰猎豹、北京·戴姆勒克莱斯勒和东南汽车的体系下,三菱汽车之所以未能持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大多数时候,其原因都被归结于公司内部的规划出现了战略性转移。帕杰罗、速跑、翼神等极具代表性的名字,在市场迭代中慢慢被人淡忘,是市场变迁的结果。

因此,总有人说,如果这一次三菱再次被迫停下脚步,一定又是体系之内对未来失去信心所导致的。就像去年宣布不再国产的Jeep、讴歌一样,当股东方频频注资都打了水漂,无论是谁,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耐心,再等待后续的市场复苏了。

然而,从中国车市现有的市场趋势来看,我相信,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进入势微阶段,除了自身实力不济,总会和时代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全球市场目前的电气化进程,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各个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的决绝。不管这些举动是否是被市场倒逼着进行,还是自己主动求变所致,进军新能源市场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当务之急。

而作为一家身在日欧联盟内的汽车企业,三菱自然不会落下太多。在三菱“挑战2025”计划中,关于电气化进程,其宣称在2025年,会与雷诺、日产分别推出一款插电式混动车型;在2024-2025年间,共会推出2款全新SUV车型,均采用HEV混合动力系统。

其次,未来这几年内,三菱会推出16款新车,其中有9款车型将会实现部分或完全电气化的同时,投资约2000亿日元用于车载电池。

截至2030年,三菱希望旗下一半的销售额源自于电气化产品;2035年,三菱旗下将仅推出混动车型以及电动车型,实现100%电气化转型。

眼看这一切慢慢在推进,你要说,三菱是一个对产业转型充耳不闻的企业,必然是不负责任的。在基盘未及丰田、本田等巨头的背景下,三菱能做到今天这一地步,也算是它对自我革命的一次全力以赴。

只不过,时代落下的灰尘太重,也太具冲击性。

当三菱汽车在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的合并财报中,计入了121亿日元的营业外费用和105亿日元的特别损失时,提到了自身在中国的处境。尽管据计划,三菱将根据库存和销售环境,预计6月重启新车生产,可大环境的刺痛感还是很强烈的。

其实不只是三菱,因为电动化的快速推进,众多合资车企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进入2023年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坚信,新能源产业将在中国继续发扬光大,年产销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事关合资车企的未来生存,堪比一场战争。

在这一刻,哪怕我们不想承认,属于三菱的年代会逐渐离我们远去,狠心的中国车市还是会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梦想终究是拗不过现实的。当主导车市发展的权杖落到了中国车企手里,为生存、也为市场份额,那些杀红眼的自主品牌,只会为诸如大众、 丰田、本田等为数不多的强者留以尊重。至于其他人嘛,就不留余地了吧。

       原文标题 : 无奈的三菱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