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汽车行业打工人来说,最近有几条新闻听起来有些唏嘘。
一边厢是福特中国大规模裁员,人数超过1300人,补偿方案按照N+3执行;另一边是爱驰汽车欠薪,已经连续欠了3月和4月两个月的工资;还有起亚将会安排部分管理岗员工分批轮休,其首批轮休将会从6月1日开始并持续到明年的5月31日,时间长达一年。
上周三据相关报道称,福特中国近日开始裁员,按照N+3来赔偿,人数超过1300人。截至目前,福特方并没有就此事给予否认,并表示公司正在打造一个更加精简、灵活的组织结构,将资源投入到具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努力实现在华业务目标。
此前,爱驰汽车人力资源部发布《关于四月工资延迟发放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鉴于目前面临的资金挑战,公司不得不做出四月工资再次延迟发放的决定。公司管理层正在多方积极融资,一旦资金到位,将补齐所有缓发的工资和各项福利。
这是今年3月之后,爱驰汽车又一次延迟工资发放。
起亚采取轮休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电动化转型,业务及人员架构需要调整,管理岗员工将分批轮休,首批轮休员工的薪酬福利发放标准为第一个月支付个人正常工资,第二个月起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期间不享受公司福利、调薪、激励金等政策,暂停员工卡(餐补),同时起亚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缴纳社保公积金。
业务陷入瓶颈
同样是汽车打工人,福特中国裁员给补贴,爱驰则是延发工资,起亚则是轮休,正是应了那句歇后语,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一一一各有各的道。
表面上看福特中国的员工最幸福,国际大厂确实有底气。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事实,即在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人员优化”来应对自身业绩不佳的困境。
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跟上发展的脚步。合资品牌由于体量过大,原有的业务链条固化,在新能源转型中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和困难,应对新形势的举措和新势力品牌相比没有针对性,产品做不好,营销也跟不上,因此进展缓慢。即使强如大众,在全球传统汽车大厂中,转型力度最大,在车型产品和软件开发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是在中国市场已然步履艰难,收获甚微。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中,前30名中仅有5家合资车企上榜。排名最高的一汽-大众累计销量9.9万辆,名次为第15位。而排名第一的比亚迪总销量高达179万辆(乘联会数据),这样的差距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而在中国市场已沦为二线品牌的福特和起亚等合资品牌,它们的进展更为滞后,市场表现已经可以忽略不计。福特电马Mach-E在北美市场颇受欢迎,但是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2022年,Mach-E累计销量仅为4860辆,还不如热门新势力品牌的单月销量。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传统燃油车业务也失去了竞争优势,市场销量一路走低。
2022年,福特汽车在华累计销量为49.6万辆,市场份额为2.1%,较去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22年中国总亏损5.72亿美元。起亚在中国市场2022年销量约为9.4万辆,同比跌幅40.5%。
虽然新势力品牌整体上处于上升通道,但是其中也分头部品牌和尾部品牌,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爱驰就属于尾部品牌中的弱势品牌,还是发展趋势不被看好的这一类。
公开资料显示,爱驰汽车成立于2017年。拥有一座年产15万辆的工厂,生产两款车型,2020年全年销量为2600辆,2021年为3011辆,2022年前8个月销量为2824辆(没有找到全年销量数据)。
福特中国、起亚(燃油车业务陷于困境、新能源业务转型不利),爱驰汽车(市场表现温水煮青蛙),新老汽车品牌都陷入了发展困境。
而这也是非头部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缩影。
裁员潮涉及上下游
目前来看,人员优化的案例不仅出现在主机厂层面,也开始波及相关上下游企业。
进入2023年,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挑战在增多: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在电池厂产能提升、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部分电池企业拿到的新订单无法满足生产基地满负荷生产要求。为此,部分企业不得不减产、降薪、裁员以自保。
3月份,亿纬锂能的动力电池业务开始裁员。根据网上的信息,亿纬动力制造中心开展“人员效率化专项”行动,“人员效率优化基准人数15966人,各BU在此基准人数上,人员效率化目标32%。”
锂电负极材料国内市占率前五的尚太科技发布《关于公司里城道基地停产的公告》称,公司决定里城道基地自2023年3月28日起陆续停产,在停产期间,公司将妥善安置和分流员工,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改造或处置,后续将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恢复生产运营。即使这样,尚太科技还表示,停产实质上不仅不会对2023年整体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反而有利于公司缓解库存压力,减少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动力电池产业出现这种情况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二是2022年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今年出现这种情况算是早有苗头。
自动驾驶领域也陷入裁员浪潮。
低速无人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公司Nuro已经进行了第二轮裁员,范围涉及到340名员工,占公司现有员工的30%。2022年11月,Nuro第一轮裁员就已经裁了300名员工,加上今年裁员的340名,公司还剩800名员工,相比去年年底裁员前的总人数直接减少近一半。
同时,Nuro还将推迟之前计划的第三代Nuro?bot(R3)车辆的生产,此外,它也将缩小其商业试点的规模,并“与合作伙伴探索更有效的部署模式”。
苹果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司机数量近日削减了56人,目前在职的司机总数为145人。至于注册AV测试的汽车数量,从年初的67辆减少到了66辆。
可以说,汽车行业涉及的诸多领域已经进入了裁员潮。在全球范围内,大众汽车CARIAD、极星、沃尔沃、通用、福特以及Stellantis等企业纷纷也都宣布了裁员计划。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企业的裁员规模达到了1万人以上,这已经是近两年之最。
现在汽车圈的共识是,新能源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未来的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无论是新老品牌,只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注定要被市场抛弃的。
百姓评车
无论是车企人员优化,还是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裁员,这都反映出目前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已经相当高了,企业都面临很大的压力。
当然,人员优化治标不治本,只是特别时期的特别之举,要想跟上市场发展步伐,完成业务转型,完成技术积累、研发产品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原文标题 : 裁员、轮休、欠薪,二线弱势车企正在经历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