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转型,合资品牌还能等多长时间?

百姓评车
关注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新能源造车品牌在销量规模、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方面全面领先,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绩逊色不少。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单前十五名里,国内品牌占了13个位置,合资品牌只有大众一家,前三十的排名里,只有5家合资车企,这就是合资品牌交出的新能源答卷,没有一个有战斗力的。

《百姓评车》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说过,在轰轰烈烈的新能源汽车转型中,主流合资品牌也并非没有机会,但是由于合资车企采取的应对措施没有那么有效和迅速,需要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合资企业或许可以向有些跑得快的造车新能源品牌取经,抛弃过去的产品惯性,重新打造产品标签。

而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日前,杨洪海在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直言,“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21亿美金,贴得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让敌人先去试伤好了,我兜里都是钱,都是技术,我又没有放弃这个市场,在合适的时间进来收拾你们也是一种策略”。

杨洪海的话非常刺耳,网友认为这些言论无疑是对中国本土车企的挑衅和轻视,也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不尊重和冒犯。说实话,笔者也不喜欢这样“粗暴”的表达方式,确实有失水准。但是我们作为汽车行业的观察者,不能太情绪化。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杨洪海“口出狂言”的背后,是国际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实际上,合资品牌真的能如杨洪海说得那样等“合适的时间再进来收拾你们”呢?

在华发展颓势

2023年Q1季度,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达到440798辆,超过了南北大众之和(Q1季度累计销量为427269辆),比亚迪超过大众成为中国车市最畅销的乘用车品牌。

而这一切都始于2022年4月比亚迪宣布停止生产燃油车,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比亚迪在2022年第一季度累计销量为28.72辆,而同期两个大众的销量总和为51.18万辆,如今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大众的超越。

比亚迪用惊人的速度给所有的合资品牌上了一课。

我们再把视野扩大,2022年国内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达到567.4万辆,同比增长90.0%,渗透率攀升至28%;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479.9万辆,同比增长101.3%,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达到84.6%,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2022年累计销量87.6万辆,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全面落败。

合资品牌不仅在新能源领域发展不力,在燃油车市场也出现了颓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整体销量为1816.19万辆,到了2022年燃油车的整体销量为1525.29万辆,一年之内减少了291万辆,

合资品牌在华陷入困境,深层次的原因是业务船大难掉头。合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深耕几十年,产品线不仅丰富,更是深度绑定了上下游产业链。因此在面对新能源化大变革的时候,合资品牌想调整业务方向的动力并没有那么大。

如果合资品牌抱着要等着进来再抢市场的态度,届时估计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就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进入战国七雄争霸了,再接着等下去,秦始皇就要完成统一战争了。别说吃肉了,估计连汤都不剩一口。

事实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加快走出世界的步伐,具备先发优势的中国品牌必将获得更多海外市场的认可,对于合资品牌而言,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国内抢不过,全球市场也会被吞噬掉。

数据显示,2023年1-5月,起亚在全球累计卖出1160006辆,同比增长11.70%。另外,2022年现代起亚集团全球销量共计684.5万辆,位居日本丰田(1048.3万辆)和德国大众(848.1万辆)之后,排名全球销量榜第3位。

所以,杨洪海有底气。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这样在全球范围的头号玩家都早已经积极布局新能源,并且投入了真金白银,丰田也推出了全新的电动车型,结果如何呢?地球人都知道。丰田和大众都不敢说“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我兜里都是钱,都是技术”这样的狂言——杨洪海的言论确实太失水准。

合资车企的机会

虽然特斯拉和中国的新能源品牌跑在了前面,但是,合资品牌仍然保留着在牌桌上的可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和电动化,但是智能化和电动化程度再高,新能源汽车终究还是工业产品,或许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工艺技术有所进步,比如一体化铸造,但是注定逃不过固定规模、供应链管理、生产组织这些传统生产要素的束缚。

将来新能源的生产流程、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是新能源汽车品牌需要时间的长期积累。因此,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合资车企在上述生产要素中明显更有优势。

或许这就是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说出“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的倚仗,也是成为杨洪海说“等着进来抢市场”的底气。

笔者认为,合资品牌在判断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件事上犯了一个错误,即这不是常规竞争,而是是特种作战。当新能源汽车度过了最初的0到1的冷启动阶段之后,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其发展路径已非几十年前的循序渐进可比,它表现出来的是爆发式增长速度,有点像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就已经追上了西方两三百年的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比亚迪一年之前和大众在华销量对比还相差甚远,如今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超过了大众,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当然,仅凭现在的情况,就判断合资品牌必败为时尚早。更何况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还是以PHEV和纯电为主,而合资车企背后的大厂储备了多条技术路线,未来像燃料电池和氢能源也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市场发展还存在一定变数。

况且,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能成为赢家,肯定有中途出局的,而这也正是合资品牌的机会。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迎头赶上,这已经说明了自己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合资品牌包括背后的的国际大厂更应该做的是放低态度,总结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对手的优点,实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转型——而不是一味地放狠话。

百姓评车

新能源汽车发展正渐入佳境,未来存在很多的变数。无论是比亚迪、特斯拉、还是一众造车新势力,抑或是传统合资品牌,所有人都在一条赛道上,谁能成为赢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是,不尊重市场、不积极转型的,肯定是要出局的。

       原文标题 : 新能源汽车转型,合资品牌还能等多长时间?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