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没有技术惊喜“,日本车企的勇气从何而来?

车门视车
关注

万万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见蚂蚁嘲讽大象的奇象。

制造出这个奇象的不是别人,就是咱隔海相望的邻居——一个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他叫川西泉,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口出狂言:“中国电动车没有技术惊喜。”

川西泉何许人也?他是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的社长。

什么,没听说过?小编这就为您介绍一下。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去年刚成立,由索尼和本田各自持股50%,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启动销售与服务,旨在推动电动汽车和移动出行领域的创新。

总而言之,目标很远大,但尚未有实绩。

川西泉认为,虽然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感觉就像是把智能手机的图标拼凑在一起,并没有什么技术惊喜。”

之所以说出这种话,是因为川西泉曾在索尼负责智能手机业务,他觉得中国提供的车载娱乐没有新意。

那川西泉认同的新意是什么?川西泉称,他们的产品开发将以高性能为基础,然后在未来数年内实现功能扩展,“就像索尼的PlayStation一样,从一开始就推出高性能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西泉发表上述言论前,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刚刚公布了品牌首款车型“AFEELA”的原型车。这款车的内外共搭载了45个摄像头和传感器,内部配备了超长的一体式中控屏,并集成了索尼的影视、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车的特色是“冰箱彩电大沙发”,那索尼本田这款“AFEELA”也不过就是PS5+大彩电的组合。

对此,有网友辣评:“明白了,买发动机送车变成了买PS送车。”

川西泉之所以唱衰中国电动车,多少有些“酸”的意味。但正是川西泉口中这些没有“技术惊喜”的中国电动车成了当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流,而日系车却慢慢退居到了舞台边缘。

2022年,比亚迪凭借186万的年销量成功超越一汽-大众取得了中国汽车市场销冠的位置。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销量已达207.9万辆,成功卫冕年度销量冠军。

除比亚迪外,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皆有不俗的表现。比如,广汽埃安已经连续两个月终端交付量突破5万辆,而理想汽车也已经奔着月销4万辆的目标狂奔。

自主新能源品牌在国内大放异彩,在国外的声名也逐渐壮大。不久前的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阿维塔、小鹏、零跑、问界等多个新能源品牌一一亮相,吸引了参展人员的大部分注意力。

而日系车在慕尼黑车展上几乎销声匿迹。显然,在全球电动化浪潮的席卷下,日系车并未跟得上趟,也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产品。而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市场,日系车的销量正在逐步衰退。

至少目前来看,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的电动化步伐并不快。

甚至,此前丰田章男还多次在公开场合反对电动化,认为电动车是资本的过度炒作。直到新任社长佐藤恒治的上台,才将丰田正式引到电动化赛道上来。

与丰田类似,本田和日产以及其他更小众的日系品牌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速度都十分缓慢。最直观的例子是,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开启了最惨烈的厮杀,而日本第一家造车新势力才姗姗来迟。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日系合资车企的日子也不好过。

丰田推出了bZ4X和bZ3两款电动产品,前者质量问题频发,后者虽然得到了比亚迪的三电技术支持但销量仍旧不高。更严峻的是,这两款车上市不足半年,都因质量问题被丰田召回,其中bZ3更是召回了全部售出车辆。

本田去年在中国推出了首款纯电动产品:e:N系列,该车实行双车战略,由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分别发布了e:NS1和e:NP1。但这两款车上市后市场销量表现低迷,对本田在华销量帮助并不大。而本田下一款纯电车型e:NS2,则需等到2024年才能上市。

日产在售的新能源车型包括ARIYA艾睿雅、启辰大V DD-i超混动、超混电驱奇骏、超混电驱轩逸、轩逸·电驱版e-POWER。几款产品中,只有超混电驱轩逸上半年的销量超过了6000辆,其余车型市场表现均一般。且在近日,日产唯一一款纯电动车艾睿雅由于逆变器软件设定不合理宣布全部召回。

实际上,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壮大,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普遍面临着相同的境遇。

在这方面,德系品牌大众一马当先,率先认清现实,并在今年7月宣布与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展开合作。这还是外国知名品牌首次向中国新造车企业伸出橄榄枝,而双方的合作无疑将加快大众研发和销售新能源车型的速度。

尽管日系车不愿承认,但发动机轰鸣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席卷全球的时代,而中国自主品牌率先入局,已经对电动车形成了一套新的定义,跟上时代步伐比“耍嘴皮子”更有意义。

前不久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电动车的亮相惊艳了世界,而日系车却默默无闻。如今,正值东京车展开展期间,日本不妨让世界看看自己的新能源车造得怎么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原文标题 : “中国电车没有技术惊喜“ 日本车企的勇气从何而来?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