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骨感
出海第一步,先过认证关。
获得认证许可是中国充电桩企业实现成功出海的首要前提,但欧美的对于充电桩产品的合规和标准认证要比国内的认证严格,如欧洲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欧盟下面还有各个国家的认证,比如德国(MID),美国还需要特别州认证。
随着充电桩企业抢滩欧美,认证费用也在攀升,天风证券研究表示:前些年一套CE认证收费在20~30万元,这两年则上涨至50~60万元。
另外由于各国充电接口不兼容(中国国标GB/T、CCS1美标、CCS2欧标、日本标准CHAdeMO),中国企业要在接口设计上进行本地化。
“欧美有更精细的要求,尤其在安全和操作方面。因此,认证过程较为繁琐,早期需要将所有产品送到国外实验室去做认证。现在国内也开通了一些认证机构,如Tuv和UL的国内子公司。”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委会副秘书长倪峰在一次分享会上提到。
其中UL比CE 认证的周期更长,费用更高。目前绝大多数出海的企业获得了欧标认证,而美标还在走流程。
国内直流桩市占率第一的能效电气也在冲击海外市场,一位接近该公司的专业人士告诉零碳知识局:目前欧标已经取得了TUV的CE认证,美标还在机构测试阶段。
“美标花了不少钱了,取证周期还长,测试机构活生生把自己乙方的角色干成了甲方的角色。我们只能老老实实排队听安排,忍气吞声的交钱。”该人士称:“能效电气未来的出海策略是跟绑定大客户,紧跟一线车企。”
道通科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拿到直流桩 UL认证的桩企,美国市场客户包括内华达州电力公司,运营商Evgo等,而其他企业则以欧标为主。
炬华科技11月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美标交流充电桩已通过ETL认证。目前公司研发的美标直流桩进行UL认证送样,欧标直流充电桩进行CE认证送样。
目前充电桩企业的出海渠道主要有三类,一是OEM模式,为国外大B客户做代工,比如炬华科技和优优绿能,这种模式可以绑定下游优质客户,锁定订单需求,避免品牌劣势。
对此,炬华科技曾表示:“充电桩不是一个基业长青的行业,公司利用代工可以在起量阶段赚取最大利润。”
另一种则是通过以往在欧美积累的经销商和品牌资源为基础,自主开发销售渠道,比如盛弘股份、阳关电源,公司在储能零部件海外销售方面经验丰富。
第三种则是通过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直面C端的消费者,如英杰电器。
对于TO C属性尤其突出的充电桩来说,打造“品牌”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与外资龙头相比,中国企业在影响力、经销商网络建设等方面处于劣势。
据公众号品类出海指南分析,欧美充电桩市场以老牌电气大厂(ABB、西门子和施耐德等)和当地第三方独立充电桩厂商(如北美的Charge Point和欧洲的EVBox)为主导。
截至2021年底,ABB约占欧洲充电桩市场份额的40%,ChargePoint占据美国L2等级充电桩超过50%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企业以出售产品为主,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现在大功率充电机需要安装或调试,所以对于出口企业,除了研发和生产能力外,本地化服务问题也很重要。
有些企业通过收购当地公司组织售后队伍,但考虑到欧美的用工成本,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因为国外市场虽然在扩大,但并没有大到能支撑养一支团队的程度。这需要合作企业去考虑,如果产品出了问题,服务跟不上,品牌很快就会受损。
比如在亚马逊,道通科技充电桩产品的多条差评便和售后服务相关。
来源:亚马逊
此外,由于充电桩的计费平台要在终端接入当地金融支付系统,欧美国家对金融安全要求极高,而国内充电桩企业在充电桩软件安全设计、计费系统透明度方面投入较少,会被当地运营商卡住同时也会招来消费者不满。
亚马逊为道通科技筛选的“最重要的一条评论”便是质疑道通的充电app数据统计问题。
来源:亚马逊
品类出海指南主编张毅长期从事“跨境电商”的观察和研究,他告诉零碳知识局:“充电桩企业出海要考虑目的国当地的电网适配情况。此外,欧洲很多是公共充电桩,涉及到一个刷卡支付问题,支付的通路也是挑战。”
“尤其是欧洲市场,人力成本非常高,包括前期的安装、后期的维护。如果在当地有团队,当地员工的交税比例高、工作效率低。”张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