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玑
卡尔·哈恩曾在燃油汽车鼎盛时期担任大众集团的CEO,后来他对汽车行业的未来提出过一则预言:如果说汽车工业的昨天来自欧洲,那么汽车工业的明天很可能会在中国。如今,这则预言在奥迪的身上一语成谶。
2024年,豪华车阵营中第一个发生变化的是奥迪。德国时间1月15日,奥迪官宣在华业务负责人将由Johannes Roscheck接任,任期从2024年4月1日开始,原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将返回德国。对奥迪来说,这是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奥迪自从2019年丢了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第一的头衔后,一直在第三名的位置停滞不前。虽然有燃油车托底,但随着新能源成为趋势,奥迪需要在两个方向上作战。在市场和其他品牌的冲击下,这个掀起了中国豪华车市场序幕的品牌,陷入了迷茫。
销量掉队,豪华车市场要变?
2023年,奥迪是BBA中增长最快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3.5%,宝马是4.2%,奔驰只有1.7%。奥迪全年的销量为73.9万辆,虽然依旧是BBA中的第三名,但与宝马、奔驰的差距在缩小,分别从13.5万辆缩小至8.6万辆,从4.8万辆缩小至2.6万辆。
奥迪并没有公布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销量,但公布了全球的新能源销量。这同样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同比增长51%,规模超过17.8万辆,超过了宝马(10万辆),稍逊于奔驰(超过24万辆)。
如果只看新能源,奥迪的销量表现并不好。在去年12月,奥迪的新能源销量只有3065辆,销量最高的车型是Q4e-tron,规模不到2200辆,而奥迪在中国市场上一共有七款新能源在售,销量最低的只有2辆。这实际上延续了2022年的趋势,当时的销量是11.8万辆。横向对比,中国新势力的销冠成绩是15万辆,2023年是接近40万辆。
此时,我们能对奥迪2023年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做一个更精确的总结,那就是燃油车回暖,新能源掉队。
大众集团CEO奥博穆此前对奥迪的评价,与这个结论相似。他曾表示“奥迪品牌产品线落后于竞争对手,特别是在电动汽车方面,奥迪集团业务高度依赖中国,但目前其纯电动汽车产品在中国市场缺乏竞争力。奥迪的车型阵容不仅在竞争对手面前落后,甚至还没有达到自身的实力水平。”
无论是奥迪自身,还是母公司大众集团,都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短板。在这一背景下,Johannes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对比前几任,选择Johannes,体现了奥迪的稳健性倾向。从魏永新到Johannes,奥迪中国的掌门人背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多年生产制造背景,如Johannes的前任温泽岳,他先后在大众商用车和奥迪的生产部门、大众集团的生产规划及生产战略部门任职。第二类是销售出身,如温泽岳的前任安世豪和安世豪的前任武佳碧,两人都拥有市场和营销方面的履历。第三类是财务出身,魏永新和Johannes就属于这类。
在这几人中,只有魏永新带领奥迪在中国市场上取得过豪华车市场第一名的位置,2018年是他在任的最后一年,也是奥迪最后一次成为豪华车市场第一名。现在选择一个背景相似的人出任中国市场掌门人,可见奥迪是有期望的。
奥迪为什么做不好新能源?
早在2021年,奥迪就发布了新能源战略,也就是“Vorsprung 2030”战略。按照规划,到2025年奥迪将推出20款新车,其中10款是纯电动车;2026年开始只推出纯电动车,2033年开始逐步停产内燃机车。奥迪的底气在于背靠大众,大众集团为奥迪提供了四个电动平台,这是新势力所难以企及的。
但是,截至2023年,奥迪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并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电动平台拖了后腿。
目前,大众为奥迪提供了4款电动化平台,分别是MEB、MLB evo、J1和PPE。MEB和MLB evo都是“油改电”,这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场上没有多少竞争力,除非价格合适,ID家族的好成绩就是因为把价格拉得够低,或者有品牌滤镜。
目前,奥迪在中国销售的纯电车型共有7款。包括一汽奥迪的Q2L e-tron、Q4 e-tron、e-tron、e-tron Sportback、RS e-tron GT、e-tron GT quattro;上汽奥迪的Q5 e-tron。去年12月,奥迪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型是Q4 e-tron,它基于“油改电”的MLB evo平台开发而来。
J1和PPE都是由保时捷与奥迪联合开发,J1为电动跑车平台,因此奥迪只能寄希望于PPE。奥博穆也极为看重PPE,他曾表示基于PPE的产品将是奥迪在中国转型的关键。2024年,奥迪会在中国市场上推出基于PEE架构的首款车型Q6 e-tron。
PPE的特点是可扩展性较高,支持800V。奥迪正在基于PPE开发SUV、Sportback、Avants和Crossovers等不同车型,覆盖从中高档到豪华级的各个细分市场。据了解,奥迪Q6 e-tron的直流快充充电功率能达到350kW。除了奥迪Q6 e-tron,基于PPE开发的车型还有奥迪A6 e-tron、保时捷Macan纯电版。
可以看到,奥迪虽然有四个平台可选,但实际有竞争力的并不多,PPE能否担起大梁还不好说。大众还有一个平行的计划,就是将所有电动平台统一整合,也就是推出SSP一体化平台,而奥迪将在2025年量产SSP平台的首款车型 Artemis。但是,SSP遇到了奥迪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软件开发进展缓慢。
其实,整个大众集团都在被软件问题困扰。负责大众集团软件研发的是CARIAD(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它为大众集团所有子品牌研发了统一且标准化的电子与软件架构“E3”架构(包含了操作系统VW.OS)和VW.AC(大众云服务)两大板块。从表面上说,大众的软件难题是CARIAD开发能力不足导致的。
E3架构分为E3 1.1、E3 1.2、E3 2.0三个版本,分别对应MEB、PPE、SSP三个电动平台。2020年,基于MEB开发的E3 1.1架构在ID.家族车型上量产。当时,ID.3在因为车技无法支持OTA,只能通过工程师以三班倒的方式用笔记本电脑为每辆车“刷机”,一时成为汽车行业的奇闻。奥迪Q6 e-tron原本要在2023年发布,结果被推迟到2024年,奥迪的Artemis自动驾驶项目和保时捷纯电版Macan也受此影响推迟了发布日期。
CARIAD的能力不足,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团队融合出了问题。在软件定义一切的前提下,汽车工程师们和互联网人才只有高度协同才有机会达成目标。而CARIAD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多人才,在建立之初就汇集了来自全球的5000多名软件专家。
去年5月,大众对CARIAD的管理层进行了大换血。这次调整基于五点,其中有三点与“团队”有关,包括组织结构重组、在组织层面聚焦“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需求和全新的领导及团队模式,另外两点与技术有关。可见,在大众高层看来,团队问题是CARIAD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级甚至高于技术。
有曾在德系工作过的软件工程师表示,特斯拉做智能驾驶的思路和互联网公司一样,讲究快速迭代,哪怕系统还不完美,也要先上线,这样才能快速跑起来,FS的在推出的时候就不成熟,也明确说这是beta版。而大众求稳,有很多限制。
此外,还有一点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质量问题。在J.D. 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汽车可靠性报告中,奥迪的得分低于豪华车平均水平,是BBA中排名最低的。
这些难题,都是Johannes走马上任后需要解决的。
结语
大众给CARIAD提出的五点基础中,提到了今后发展路线。其一是与外部企业合作,其二是加速自研技术落地,鉴于CARIAD的表现,第一点更靠谱一些,而且奥迪已经展开了行动,这或许成为成为奥迪转型的一张“王牌”。
奥迪在对外合作上涉及电动平台。去年7月,上汽与奥迪达成了合作,双方将快速、高效地推出“下一代电动车型”。这份公告给了奥迪最后的一丝尊严,考虑到大众电动平台的研发进展,市场普遍认为,公告中写的“共同开发”实际上是“授权”,上汽把旗下的电动平台授权给奥迪,帮助奥迪快速推出新车型。
在奥迪之前,丰田已经基于比亚迪e平台开发了纯电车型丰田bZ3,但这款车的销量并不好。2023年,丰田在中国的总销量是188.24万辆,其中bZ3的销量只有29073辆,bZ4X的销量是8859辆。
此外,由于PPE要兼顾奥迪和保时捷,这意味着它不会生产30万元级别的车型,这会影响到保时捷的品牌溢价,而保时捷又是大众集团的“财神爷”。同时,奥迪还要和宝马、奔驰以及蔚来、理想、问界等中国新势力竞争。
对奥迪而言,不管是合作开发,还是购买授权,都不算是找到了能解决问题的王牌。所谓新能源转型,并不是向市场投放了多少款新车型就算完成了,还要看车企的内在(团队、理念)以及外在(技术、营销和品牌形象)是否完成了蜕变。在新能源时代,奥迪要进行一场艰难的长征了。
原文标题 : 奥迪换将,能否挽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