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乡,历来是一场全国人口大迁徙。今年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在高速公路上远途出行,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
春风得意、开车还乡,原本是一件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事儿。然而,今年的味道有点不一样,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花二十多万买宝马奔驰奥迪入门款,开大马路上,它们的车标能替我说话。我花三四十万买新能源车回老家,以为我是干滴滴打车的网约车司机。”
究竟,肿么了?为何开新能源车返乡,哪怕是车价与BBA相差无几的中高端新能源车,很多人却难以感受到媲美开BBA带来的“体面”?
一、品牌根基薄弱,下沉市场品牌认知度低
过去几年,德系BBA在社交平台挨骂已见怪不怪。即便如此,放在返乡这个场景中来窥探,新能源车仍然无法给足车主像开BBA那样的体面。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BBA甚至合资车都有着悠久的品牌沉淀,尤其是BBA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村落。
与之相比,品牌根基薄弱是新能源汽车无法在返乡场景中撑起“体面”的最大原因。尤其是越下沉的市场,对新能源品牌的认知度越低。
以特斯拉为例,其早在10年前就进入中国市场,可谓是新能源汽车的布道者。而且,也通过随之而来的“特斯拉效应”,从资本层面带动了更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诞生和发展壮大,如“蔚小理”新势力等。
但是,10年后的今年,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尤其是在下沉市场的认知度,仍然不尽如人意。单就品牌资产的加持效应看,BBA油车仍然是返乡体面“拉满”的“硬通货”。
这其中,车标及其背后的品牌影响力,就成了乡亲们给车主体面值打分的关键指标,甚至也是唯一指标。甚至有网友指出,参与打分的,往往不是年轻人,而是老年人和小孩子,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储备,将眼前的车标与记忆中的谁谁谁划上等号,这体面值也就打出来了。
如此入乡随俗的“打分规则”下,新能源车企们与BBA的百年品牌根基,显然无法相提并论。有网友就曾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初中女同学在老家整了点小生意,打算换个能撑场面的车子,最好是 SUV,然后问我有没有什么可以选的新能源车。想了老半天,然后跟她说可以看看蔚来 ES8,给她翻了几张相册里存的图之后,对方表示车挺好看,就是县城的人不认识这个牌子”。该网友在微博提到,最终他的这位同学还是选择了大品牌的油车。
这就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因缺乏品牌积淀而在与BBA竞争时,最大的弱项所在。而当这一弱项成为乡里乡亲衡量返乡的游子是否有钱有身份的标尺时,即使是问界M9、理想L9怕也撑不起这种固有的“体面”。
二、比肩油车容错率:冬季返乡考验新能源车和基建
如果仅仅因为品牌根基尚浅,还只是一种体面丢分的话。那么,一旦返乡途中遭遇恶劣天气和严重拥堵路况,新能源车的体面变直接“原地蒸发”了。
油车最多排队一个多小时就能满油返乡,新能源车却要排队若干小时后再等若干小时充满电。这其实说的还是一个新能源车的补能问题,也是新能源车在返乡途中体面大打折扣的原因。
新能源车远途高速出行,在补能上,虽然越来越多新能源车支持800V高压快充,但高速上800V高压超充桩建设还远不及需求。加上冬季动力电池续航能力下降,尽管有宁德时代充电10分钟续航800里的神行超充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极氪年底推出的金装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但这些电池在冬季特别是暴雪冬雨的极端环境下,仍然无法保证电量不被耗尽。而固态电池高高在上的成本,加上诸多未知因素,短时间内也无法大规模上车。
充电设施跟不上快充技术的发展,电池储能技术尚未突破冬季极寒天气续航能力骤降的瓶颈,以及新能源车企在技术研发中过于注重城市场景和常规高速场景,而大都未能推出极端环境下保障新能源车主车内生存和汽车储能等在内的应急模式……如此种种,都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在今年返乡集中期,经历的湖北等多地暴雪冬雨恶劣天气和严重拥堵带来的极端远途高速出行这场“大考”中,得了个不及格的“差评”。
试想,当新能源车主透过车窗看到飞驰的紧急送油车,羡慕嫉妒恨+“后悔到肠子都青了”的双重“小宇宙爆发”,只能默不作声把所有的棉衣毯子等保温物件用上,甚至用力撕开给七大姑八大姨买的年货包装,嗨吃果腹……这种“体面尽失”背后的无能为力,会多么影响新能源车的口碑和感受。
当然,新能源车取代油车的趋势是必然的,只是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技术仍存在一些瓶颈,这一点其实从懂车帝冬测中多款汽车因续航能力普遍“打折”即可见一斑。此外,充电桩以及高压充电桩铺设有待提速,特别是遇到冬季严寒天气,充电速度也会随之变慢,同样会因补能而影响新能源车主的出行体验。
而只有从续航、补能上实现媲美油车的“容错率”,才能让更多消费者放下续航、补能焦虑,选择新能源车。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早被诟病的隐藏式门把手也在这场冻雨中“刷了屏”——因为隐藏的把手被冻住,要回到车里的车主,只能想方设法找旁边一些车主借装备烧热水融化把手。这种曾被视为人性化的新能源车专属设计,反而在最需要的时候,因“人性化设计”而丧失了基本功能。
再如,后驱车型平日的优点,也在暴雪冻雨环境下成了和车主“唱反调”的“捣蛋鬼”,有的更是加入到了打滑、抛锚车型大军之中。
当然,这些问题暴露出来,也不是坏事。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技术研发和优化上,新能源车企们还是要找准方向、解决问题,从品牌建设到续航、补能再到设计,以及更多场景解决方案等多个维度上,不断优化提升,相信也将是新能源车从成长到成熟的必经过程。
三、找回返乡体面,新能源车企如何打开这扇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2023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万辆,同比增长38.76%,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谓正当时。
而新能源车主返乡遇到的“体面蒸发”等困扰,则为车企们提了一个醒:为新能源车主找回返乡体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渠道建设打开一扇新的发展之门的过程。
与之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两个迫切命题:一是新能源车企是时候从城市包围农村、重视下沉市场的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了。让新能源汽车品牌能通过多种方式,在引爆城市流行的同时,也在下沉市场扎根发芽。
二是车企是否可以在技术上,针对极端环境场景下的远途出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像后驱、门把手等技术和设计方面进行改良与优化,辅之以充电桩等基建,形成从城市到乡村,新能源汽车全程无障碍的出行生态建设和品牌渗透。
毕竟,像隐藏式门把手这种设计,赤裸裸彰显了是用户思维还是车企思维,是“真人性化设计”还是是否做到了想用户所未想、将用户体验和基于全用车场景的设计放在了第一位。
此外,从续航这个老生常谈的技术问题看,今年极端天气让新能源车主体面“蒸发”,也引出对续航技术路线的再思考:像随着电池成本降低而出现的大电池增程式车型,以及搭载有油车发动机的插混车型,表现出了比纯电车型更高的“容错率”。
在“开工大吉”之际,复盘新能源汽车的这场返乡“大考”,品牌影响力抵不过BBA是作为新生事物的必然。而突遇暴雪冬雨极端天气后,再谈增程、纯电、插混哪种才是更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技术路线,确实需着眼于具体的场景衡量,但也不能不放眼未来理性判断。
对车企来说,开工后的新能源车市,竞争并不轻松。如果能将上述一些工作做好,那么,与其在一二线城市打得不可开交,倒不如躲开白热化甚至是以价换量的红海竞争,有策略地下沉,研发推出专门适合下沉市场使用需求和符合其购买力的新能源车型。譬如,价格更低的中大型SUV甚至MPV,或是将减配掉城市NOA智驾成本后的车型以更低价格让利给下沉市场用户,获取更多销量,都不失为接下来新能源车市血战下的变通法则。
原文标题 : 春节返乡:新能源车撑不起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