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合资迷局,中国最大汽车集团,因何沦为新能源时代二线玩家

山海汽车
关注

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是谁,就销量而言,毫无疑问是上汽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上汽集团连续18年国内公司整车销售第一,连续8年保持整车出口国内行业第一。

但这个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正沦为新能源时代的二线玩家,且在破局的路上越走越远。

困于合资迷局

上汽困于合资迷局,此处指意识受困于合资模式,意图通过“合资品牌”破局。

近期,一则上汽集团与奥迪汽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就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展开合作的消息在网上流传。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上汽和奥迪合作的重点方向。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携手开启奥迪高端纯电出行新篇章,支持合资品牌抢跑新赛道、抢抓新机遇。合作项目的车型将覆盖B级和C级市场,首款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上市,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奥迪新一代豪华智能纯电出行产品。

奥迪全球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表示,“通过和上汽集团的合作,我们将进一步加速在华的电动化战略推进。”

从行为上看,上汽选择与奥迪合作,继续加大对上汽奥迪这一“合资平台”的投入和期望,显示了其依赖且迷恋“合资模式”惯性思维。

换句话说就是:上汽困在了“合资模式”里。

不能说“合资模式”行不通,但是倚重“合资模式”,意图通过“合资模式”突围的想法和做法要慎重。

传统燃油车时代,BBA是豪华品牌的代名词;新能源汽车时代,BBA新能源车是杂牌车的代名词。

奥迪A8L车头挂一个绿牌,你咋想的。

沦为二线玩家

在“合资模式”下,会导致上汽沦为新能源时代的二线玩家,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合资模式”下,将导致上汽失去纯血的自主品牌。无论上汽奥迪的产品成功与否,上汽奥迪的产品前缀都是上汽奥迪。实际情况是,尽管上汽在前面,但重点却是后面的奥迪。如媒体报道所说,此次合作有利于“拓展奥迪现有的产品组合”。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上汽集团方面获悉,其和奥迪汽车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针对中国市场联合开发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进一步拓展奥迪现有产品组合。

其二:“合资模式”下,会挤压上汽现有自主品牌资源。资源都是有限的,上汽加大与奥迪在合资平台的合作,势必会分流了上汽的资源,甚至最怕出现冻结自主品牌的戏码。

上汽和奥迪合作,内部最受伤的可能是智己、非凡和荣威等。这几个自主品牌,本来就孱弱,在品牌尚未能盈利的情况下,进一步失去集团支持的话,发展势必将更举步维艰。

未来最不理想的局面是:在上汽倚重“合资”品牌的操作下,智己、非凡和荣威这几个纯血的自主品牌萎靡不振甚至消亡,导致上汽集团拿不出一个主流的自主品牌参与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如果真如此,说它是二线玩家,已经是抬举。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才是主流的一线玩家。

而以洋新能源品牌制衡国内新能源品牌的车企,不能算一线玩家。哪怕洋品牌玩的再成功,也不是上汽的品牌。

成也合资,败也合资

上汽的成功,源于“合资模式”,彼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经验缺乏,借助“洋品牌”谋求发展,是明智之举。

而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当前中国几乎有了全世界最为齐全和便利的汽车供应链。在新能源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世界潮流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大背景逆转的情况下,上汽集团继续选择“合资模式”意图突破新能源时代的困局,让人匪夷所思。

最简单的反驳是:新能源时代,外资品牌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其实,随着大形势的逆转,国内很多车企开启了“反向合资”的操作模式,纷纷到欧洲合资建厂,输出自主品牌。

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原文标题 : 困于合资迷局,中国最大汽车集团,因何沦为新能源时代二线玩家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