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小鹏“现身说法”,终于明白为何华为不造车

源媒汇
关注

作者 | 潘卓伦

主编 | 苏淮   

理想汽车(NASDAQ:LI;02015.HK),2024年一季度盈利5.91亿元,财报发布后股价创52周新低。

小鹏汽车(NYSE:XPEV;09868.HK),2024年一季度亏损13.7亿元,财报发布后股价一度涨超21%。

什么情况?公司业绩好不是“利好”、股价应该上涨,而业绩差是“利空”、股价应该下跌吗?怎么反过来了?

资本市场有时就是这么“反常规”——赚钱的不被看好,赔钱的反而受追捧。理想和小鹏的不同境遇,背后皆是因为现在新能源车越来越不赚钱,车企新的“钞能力”,才是资本市场喜欢的故事。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11.5万辆和209万辆,双双出现超30%的环比下滑。为调动消费氛围,新车价格战进入到新的阶段。

去年还在“油电同价”,今年就已经“电比油低”,“卷”到8万元的比亚迪(002594.SZ,01211.HK)秦PLUS不仅逼出了不到10万元的吉利(00175.HK)银河L6,还让原来稳坐钓鱼台的本田、丰田、大众甚至BBA、雷克萨斯“流血骨折”。比亚迪薄利多销,但还有电池、半导体甚至保险业务为自己“造血”,其它车企拿什么跟进呢?

图片来源于微博@比亚迪汽车

为了盈利或者说向国内整车制造及销售业务“输血”,有的车企选择卖技术,有的车企选择出海,各家都在研究国内整车销售以外的“副业”。然而,大家回过头来才发现,一直坚持不造车的华为原来在“大气层”。

01

强如理想亦难逃“黑天鹅”

2023年卖车卖出千亿现金流的理想,从今年2月交出高光年度财报、市值一夜暴涨700亿,到股价创52周新低,仅仅花了一个季度时间。当下卖车业务的风险之大,超乎想象。

实际上理想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并非“入不了眼”——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毛利率20.6%,同比微涨0.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销售业务毛利率19.3%。整体实现5.91亿元的盈利,账上现金储备989亿元。

图片

图片来源于微博@理想汽车

这份成绩单被人诟病的,是5.8亿元的经营亏损,以及从2023年同期正67亿元变成负51亿元的自由现金流。

对于这样的经营波动,理想在财报中并未给出具体原因,但业界普遍认为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

为跟上价格战的“主旋律”,源媒汇了解到,理想曾在今年春节前推出力度不小的销售政策,以提高销量。以理想L7为例,综合现金优惠和礼品价值可达3万-4万元。但10%甚至10%以上的让利,只是让理想的新车交付保持在一个合格的水平,相比2023年12月超5万辆的月销高点,仍有明显差距。

但真正让理想措手不及的,还是理想MEGA以及L系列三款年度改款新车的上新失利。

图片

图片来源于微博@理想汽车

理想MEGA自上市起便陷入持续的舆论风波,上市首月销售3229辆,次月1145辆,与爆款预期有天壤之别。与此同时,因为理想在MEGA上押以重注,2024款理想L7、L8、L9被挤占线上曝光甚至线下展示资源,上市后的表现进退失据,三款车型从2月起便再未踏上万辆月销界线。

“我必须承认,今年以来,我们面临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一季度的表现与我们年初的预期有所差距。”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坦言,恢复订单量是目前公司的首要任务。

02

小鹏的10亿元好生意

就2024年一季度财报而言,亏损的小鹏相比盈利的理想,胜在与德国大众一起,讲好了一个“技术变现”的故事。

据小鹏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这家以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为品牌底色的车企实现营收65.5亿元,其中汽车销售业务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57.8%。别看卖车所得收入占营收大头且同比增幅喜人,但这部分收入在市场中并不亮眼,而且也不赚钱。

图片

图片来源于微博@小鹏汽车

一季度小鹏汽车交付汽车21821辆,同期理想交付新车80400辆,蔚来(NYSE:NIO;09866.HK)交付新车30053辆,极氪(NASDAQ:ZK)交付新车33059辆。可以说小鹏在销量上已经掉队。与此同时,小鹏21821辆新车的销售毛利为5.5%,不赚钱的卖车业务直接导致了超13亿元的亏损。

不过,小鹏一季度不仅卖出了车,还卖出了技术。

财报显示,小鹏一季度“服务与其他”业务板块营收10亿元,同比增长93.1%,环比增长22.1%。该部分收入毛利率高达53.9%。对于这部分收入,官方称和大众汽车在平台与软件技术领域的合作相关,属于技术研发服务收入。

2023年7月,小鹏官宣与德国大众达成战略合作,将向大众输出电动汽车造车平台、智能辅助驾驶及智能座舱等多种汽车智能电动化技术。踏入2024年,双方签订平台与技术合作协议,合作进一步扩大至电子电器架构领域。

图片

图片来源于微博@小鹏汽车

“今年一季度开始,平台与软件技术服务收入已成为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小鹏已经发展出一套有别于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另据小鹏副总裁张晓峰在电话会议上介绍,这盘技术变现生意并不局限于大众一个客户,小鹏还在继续寻找和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机会。

03

往外“卷”,为价格战“输血”

依靠“副业”——技术爆赚一笔的小鹏,一夜间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回看理想,作为特斯拉(NASDAQ:TSLA)、比亚迪之后第三家实现持续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暂时“只懂卖车”,是一季报发布后被资本市场看空的原因之一。

据理想一季度财报,其256亿营收中整车业务贡献243亿,其余约14亿由“服务与其他”业务板块覆盖,包括充电桩、汽车配件、销售配套服务等业务。

换言之,虽然都是“服务与其他”,理想的都是和整车销售直接相关的业务,与小鹏以平台与软件技术服务收入为主的“服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

事实上,除了小鹏,还有不少车企在努力挖掘卖车以外的“副业”。例如同为新势力车企的零跑汽车(09863.HK)。

与小鹏类似,零跑在2023年10月与Stellantis集团官宣合作,据天眼查显示,后者目前拥有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3%的股份。据零跑董事长兼CEO朱江明介绍,未来零跑作为一级供应商向Stellantis和其他主机厂提供的零部件销售业务,将成为零跑的一大收入来源。

图片来源于微博@零跑汽车

作为菲亚特克莱斯勒以及标致雪铁龙两家著名车企合并的跨国汽车集团,Stellantis旗下拥有10余个汽车品牌,2023年集团汽车销量达617万辆,其中还不包括如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等合资公司的销量,在全球排名第四。

零跑的这门零部件生意,丝毫不比小鹏的电动化技术小。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车企在寻求出海,希望通过海外利润反哺疯狂内卷的国内市场。

据源媒汇梳理,包括小鹏、极氪、蔚来等新势力代表车企,今年年内先后表示将扩大海外市场版图。其中,何小鹏在北京车展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更表示,“希望小鹏汽车未来一半的收入在全球其他市场,一半收入在中国市场”。

但不管车企是出售技术还是出海,现阶段可以为国内整车销售业务分担的财务压力有限。

随着价格战的白热化,相信越来越多的车企会发现,当初屡次强调不造车,但与赛力斯(601127.SH)、奇瑞、北汽(01958.HK)、江淮(600418.SH)等车企合作造车的华为,看得最为通透——华为今年一季度经营业绩数据显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并实现扭亏。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原文标题 : 理想和小鹏“现身说法”,终于明白为何华为不造车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