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 作品人 车 江湖
一起见证中国汽车产业崛起
近日,有媒体传闻东风日产要关闭位于江苏常州的工厂。如果属实,则预示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进入下一个阶段。
销量暴跌80万辆,产能不足50%
退出或是时间问题
东风日产是东风和日产合营的公司。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东风日产通过旗下的天籁、奇骏和轩逸等明星车型,创造了不菲业绩。在2018年实现了销售156万辆的佳绩。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战略的实施以及国有汽车品牌的的崛起,东风日产开始走下坡路,销量逐年下滑。
2023年日产只销售了79万辆,距离最高峰下跌了80万辆,且目测下跌的情况在2024年只会更加惨烈。
销量的暴跌凸显出东风日产产能的过剩。
根据公开资料,东风日产在全国多地都拥有造车工厂,整车年产能约为160万辆。简单换算,其产能利用率不到50%。
作为应对的手段,关闭工厂,消减产能似乎成为无可避免的选项。所以东风日产关闭工厂并非空穴来风。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其他合资公司,日产对合资公司的影响更直接和深入。比如东风日产的法人代表是日方的YAMAGUCHI TAKESHI(山口武)担任;此外,东风日产的销量和营收均不计入东风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
此次关闭常州工厂,实质上是日方所为,意味着日产迈出了逃离中国的第一步。
我们姑且将品牌退出中国划归为轻资产模式退出,比如菲亚特、斯巴鲁退出都只涉及品牌退出,不涉及工厂实体;那么,此次关闭工厂,则属于重资产模式退出,牵涉到工厂实体,涉及利益相关方就多很多。
这是一种新形态的退出。这种退出,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合资品牌落幕,自主品牌登台
汽车竞争家电化
如上所说,日产关闭工厂,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一个新的竞争阶段,即合资品牌让位,自主品牌崛起,可以简单类比为:汽车行业家电化。
家电行业,中国品牌从模仿到追赶,到最终完成对外资品牌的超越。
汽车行业家电化,通过追踪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可一叶知秋。
1月合资品牌零售67万辆,同比增长43%。德系份额19.2%,同比份额下降3.8%。日系份额16.7%,同比持平。
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5%,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2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33万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51%。德系份额20.5%,同比份额下降0.2%。日系份额14.4%,同比下降3.4%。
美系份额达到6.4%,同比下降0.9%。
3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0万辆,同比下降8%,环比增长49%。德系份额20.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日系份额13.8%,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美系份额达到8.2%,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5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9%。德系份额1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日系份额15.2%,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美系份额达到5.9%,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5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9万辆,同比下降21%,环比增长8%。德系份额18.6%,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日系份额14.8%,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
美系份额达到6.7%,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可见,日产的溃败只是外资品牌败落的缩影,整个日系,包括德系、美系等,销量和市场份额,都日渐萎缩,而韩系已经沦为其他。
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萎缩,很大程度是被自主品牌蚕食的。
自主品牌能够崛起,除了中国汽车产业链整体制造水平提升之外,离不开民众的觉醒以及实用主义盛行。
一边是顶配和低价,另一边是简配和加价,真香定律发挥了作用。
这里边,自主品牌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否则,情怀支撑不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
“中方”的出路
合资模式下有两方,一方是外资方,另一方是“中方”,这里边最大的“中方”有:上汽、一汽、东风、长安以及广汽等一众长子们。
在外资方逃离的情况下,“中方”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拥抱电动车浪潮,最为关键的是打造自主化电动车品牌。
具备高质量的自主品牌,是奇瑞、吉利以及比亚迪等在电动车时代换道超车的法宝。
此外,随着外资方重资产模式的逃离,长子们需要做好迎接冲击的准备,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合资品牌的溃败导致营收、利润断崖式下跌,产能过剩等问题,尤其要注重员工的安置问题。
而对于大部分汽车从业人员而言,需要做好心理预期,自主品牌车企的薪资福利普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原文标题 : 关闭工厂,日系迈出逃离第一步,中国汽车竞争家电化